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腰肌勞損 >> 關於腰肌勞損 >> “葛優躺”爆火,可這麼躺傷身吶

“葛優躺”爆火,可這麼躺傷身吶

  “北京癱”這個詞這兩天毫無症狀地火了,“北京癱”起源於大張偉在一檔節目中說,北京人“坐沒坐相”,喜歡“癱”在椅子上。不少北京人看完表示膝蓋有點痛……

  於是,網友按照他說的北京人特性,還找出了娛樂圈中“京城四癱”,除了代表性人物大張偉還有他們:鹿晗、張一山、易烊千玺。

  但是要說“北京癱”的靈魂人物,還得是咱葛大爺!葛優躺得那叫一個頹廢、疲憊、生無可戀……

“葛優躺”爆火,可這麼躺傷身吶 易引發腰<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http://www.jianke.com/zypd/931799.html' _fcksavedurl='http://www.jianke.com/zypd/931799.html' target='_blank'>椎間盤突出</a>、腰肌勞損

  1“葛優躺”

  易引發腰椎間盤突出

  但是話說回來,“葛優躺”真的舒服嗎?記者采訪專業醫生指出,“葛優躺”類似於沙發坐一半,腰懸空,背靠著椅子,雖然感覺很舒服,可腰部沒有東西支撐,日益容易導致腰酸背痛。另外,下班或者休息時,我們都會舒服地窩在沙發裡,殊不知這樣的動作會使腰部肌肉受到牽拉,長期易引起腰肌勞損。

  一般來說,上半身前曲20度是人體最舒適的體位。因此不管站著還是坐著、躺著還是臥著,人們總是會下意識地彎腰20度,但其實,這是醫生最不建議的一種姿勢,研究表明,人體前傾20度時,腰椎間盤內的壓力最大。長期如此坐姿,腰椎受壓整體下沉縮短,身體的中軸線跟著後移,容易引發腰椎間盤突出。脊柱沒有負荷、不做功的時候,才是最輕松的。

  2

  人的脊柱結構不適合久坐

  不過就算有這麼多壞處,但我們還是拒絕不了沙發的魔力啊?於是,小編總結了一些實用小貼士,讓你的腰部和沙發相處得更融洽一些,提高生活幸福感:選個合適的沙發。

  什麼樣的沙發最適合自己?這裡面的學問可多著呢。沙發座位的高度太低不行,坐墊太軟也不行,要根據自身的尺寸選擇舒適感最強的沙發,衡量標准,當然最好是讓脊柱在沙發中能保持自然生理曲度。沙發的靠背的傾斜角越大,座位下陷深度也應隨之加大,高度休閒的沙發能夠將人的腿部托起,使人呈半躺狀態。

  也就是說,如您非要天天像葛大爺那樣躺著,您需要一個這樣的沙發。如果沒有,就必須添置合適的靠墊來模擬出這種斜靠面才行。並且如果可能的話,在雙腳下應墊一踏腳或腳凳,使膝關節微微高出髋部,這樣可以讓腰背部更加平直而不易彎曲。

  不過,人的脊柱是為適應直立行走而發育的,它的結構不適合久坐。再好的沙發,也不能一坐坐個把小時不動換兒,至少每40分鐘要站起來活動活動。

  提醒

  上班族的正確坐姿

  1、一張可以調整高度、安有滑輪的電腦椅,最好選用有5個滾輪的轉椅,以確保安全。椅子靠背高度和傾斜度可調節,座位上有軟墊。

  2、坐下時,大腿和小腿、上臂和前臂相交成直角。

  3、盡量向後坐,以便脊椎有倚靠,從而減輕其負荷。

  4、坐姿不要呆板不變,最好時常變換;身體前傾,挺身坐直或向後倚靠。

  5、雙足腳掌全部踩在地上。

  6、眼睛和顯示屏之間的距離,以50-70厘米為宜。

  7、鍵盤的最佳位置:打字時雙手的魚際(大拇指根部,手掌上突出的肌肉)放在桌面上。

  讀書寫字的正確坐姿

  上身平正,兩肩齊平;頭正,稍向前傾;背直,胸挺起,胸口離桌沿一拳左右,兩腳平放在地上與肩同寬;左右兩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紙,右手執筆;眼睛與紙面的距離應保持一尺左右。

  最理想的坐姿

  人的脊椎骨分為四個部分,從上至下分別是頸椎、胸椎、腰椎和骶骨。而其中承受體重壓力最大的區域是第三個部分,即腰椎。

  骨骼結構研究發現,無論走路、跑動抑或跳躍,人體改變姿勢時所產生的振動波,都由人類脊椎骨的椎間盤吸收。

  坐直好於前傾

  正常人心目中的標准坐姿,就是兩個90度:背部跟大腿成90度(可能擴展到100度左右),大腿與小腿成90度。與彎腰駝背或者向前傾的坐姿相比,90度角坐姿的確更勝一籌。

  然而,通過科學儀器探測發現,在這種坐姿之下,椎間盤發出的聲響依然很大,同時磨損率也很高。2006年,一項加拿大巴爾博塔大學醫院的研究發現,以90度角的坐姿坐上一小時,就可能增加慢性背痛發病風險。

  135度坐姿最理想

  以這個角度坐著,作用在椎間盤和相連肌肉及肌腱上的壓力最小,體重被更平均地分配在整條脊椎骨上。

  不過,135度坐姿也講究細節。背部必須保持緊貼椅背,確保脊柱有受力點支撐。這意味著,一張能夠調節靠背角度的椅子必不可少。如果椅背固定90度,而強行在椅子裡坐135度姿勢,對背部和脊椎的傷害同樣不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