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約有500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但對類風濕關節炎誤診以及治療不當的現象十分常見。最近一項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治現狀的調查發現,本病患者首次就診風濕免疫科的僅占23.2%,而多數患者到醫院的首診科室為骨科和普通內科。
由於類風濕關節炎的進程發展相對緩慢,多發於30-50歲女性,而疾病早期症狀如關節紅腫、熱痛等都與中老年常見的一些骨科疾病相似,所以許多早期患者常常以為“身體自然老化或骨質退化”,認為吃點消炎止痛藥或是補鈣就能治好。
然而,這種認識誤區,耽誤了許多類風濕關節炎早期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使病情的發展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得關節疼痛,甚至出現變形,導致肢體殘疾。
症狀:對稱性關節腫痛
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特征就是在關節內層(即滑膜)發生炎症,最常發病於指、掌、腕部的小關節,引發炎症、關節疼痛、僵硬及腫脹。
那麼,在早期出現什麼樣的症狀時,很有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呢?栗占國說,早期類風濕最直接的症狀就是對稱性的小關節疼痛或者腫脹,比如手部關節包括腕關節的腫痛。其次,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同時腫脹,一般在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患者的關節會出現變形。有的患者會說:“早晨起床的時候,手很僵硬,不能握拳”,這就是所謂的晨僵,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晨僵多超過一個小時。
有些患者的身體疲勞很明顯,實際上這也是類風濕關節炎的全身表現之一,有些患者還會有低燒、消瘦等表現。
治療:早期治療 定期復查
類風濕關節炎常常被稱為“不死的癌症”,因為無法徹底治愈,隨著疾病的發展,關節腫痛、變形,患者生活自理困難。但現在的醫療水平,對此病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的。不過,專家提醒:早期治療與規范治療尤為重要!
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上,有三條原則要謹記:第一要早治,早期治療可緩解疼痛,避免病情進展;第二,要強調聯合治療,既要緩解症狀,又要考慮到患者全身用藥,徹底地控制症狀,就是標本兼治;第三,強調個體化治療的原則。有些患者可使用生物類抗風濕藥,與傳統的藥物相比,這類藥物的療效強、效力持久。
最後專家還想告訴患者的是,沒有控制不住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只要規范用藥、有個體化的方案,每個病患的病情都可以控制住。
專家指出,所謂規范治療還包括定期復查:第一,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如療效不佳,復查時醫生可改用其他藥物或聯合用藥,這樣就可避免延誤病情。第二,服用抗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可能產生各種副作用,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胃出血、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肝腎功能損害等,因此,有必要定期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調整藥物劑量或種類,達到副作用最輕、療效最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