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勝則疼痛游走不定,為“行痺”;寒勝則痛有定處,遇冷加重,為“痛痺”;濕勝則腫脹麻木,為“著痺”。日久則肝腎虧損筋脈失養,氣血運行滯澀,津液凝結為痰,故關節畸形僵硬,舉動艱難。可見身體虛弱,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是引起痺證的內在因素,感受風寒濕邪是其外在因素,故治療應以益氣養血,祛風除濕,散寒通絡,活血止痛為治療原則。
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風濕性關節炎一樣病程較長,建議治療時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按療程用藥,千萬不能中途停藥。以免耽誤寶貴的治療時機。
秋季是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高發病季節,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與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個人體質及抗病能力等因素有關,一般是在人體氣血虧虛、陽氣不振、腠理空虛、衛陽不固的情況下,風寒濕邪得以乘虛侵襲而發病,所以《內經·痺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又說: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每年春季的春分和秋季的秋分前後或二、八月易發病或使病情加重甚至惡化。
90%的關節炎病人對氣候變化敏感,當陰天、下雨、寒冷、潮濕等氣候均可使關節腫脹、疼痛加重,有“氣象關節”之稱。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易在早晨、夜裡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