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醫學上為常見病。貧血患者容易衍生出其他病症。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同時伴有貧血症狀,因為貧血易導致類風濕關節炎。
貧血在類風濕關節炎(RA)中常見,貧血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關節外表現,預計發生在30%~60%的患者中。有證據表明,貧血的RA患者更易患有嚴重疾病,更容易有關節受累、功能喪失和疼痛程度更高。世界衛生組織(WHO)貧血的標准是HGB低於130g/L(男性)和120g/L(女性)。國內目前尚無60歲以上老年人貧血的統一標准,鑒於老年人的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濃度在男女之間差別不大,目前認為RBC<3.5×1012/L,HGB<110g/L,HCT<0.35作為老年人貧血的標准較為合適。石家莊市中心醫院風濕免疫科張欣
一:RA患者貧血的兩種基本類型表現為慢性病貧血和缺鐵性貧血。據資料統計,在RA患者中,64%患有貧血,這其中77%為慢性病貧血,23%是缺鐵性貧血。
引起RA患者缺鐵性貧血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失血:月經期出血和繼發於非甾體抗炎藥引起的胃腸道出血。
慢性病貧血是一種“炎症性貧血”,它在RA中的特征與在炎性腸病、HIV、衰老和癌症中所見到的相似。
區別這兩種診斷可能有困難,因為在兩種類型的貧血中血清鐵水平都很低,所以查骨髓儲存鐵染色是必要的。血清鐵蛋白的測定值在兩者中不同。血清鐵蛋白水平>50ug/ml的患者更傾向於慢性病貧血,血清鐵蛋白值較低的患者為缺鐵性貧血的可能性更大。
二:類風濕患者為何易有慢性病貧血。
慢性病性貧血(ACD)又稱炎性貧血,通常是指繼發於其他系統疾病,如慢性感染、惡性腫瘤、肝髒病、慢性腎功能不全及內分泌異常等。直接或間接影響造血組織而導致的一組慢性貧血。ACD是患病率居第二位的常見貧血,僅次於缺鐵性貧血,發生於免疫系統急、慢性激活的病人,是臨床最常見的綜合征之一。本病以介導免疫或炎症反應的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1及干擾素等)產生增多為特征。ACD演變的全過程均與細胞因子有關,包括紅細胞壽命縮短、對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反應遲緩、紅細胞系集落生成受損以及網狀內皮系統貯存鐵動員障礙。
在RA患者中,慢性病貧血的發生與炎症因子有關,它們引起了關節炎症,並導致:1)鐵利用障礙。炎性細胞釋放白細胞介素—1,並刺激中性粒細胞釋放一種能與鐵結合的蛋白—脫鐵傳遞蛋白,它可與脫鐵—轉鐵蛋白競爭而與鐵結合。與之結合後形成乳鐵傳遞蛋白,但不能轉運到紅細胞前提,故鐵不能被利用。其結果是鐵沉積在巨噬細胞內,不能作為紅細胞生成之用,導致低色素性貧血。2)干擾了正常紅細胞的生成和破壞。各種非特異性因素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加強對紅細胞的吞噬破壞作用,導致紅細胞壽命縮短,當紅細胞破壞加快時,其早學組織缺乏相應的代償功能,這也是引起慢性疾病性貧血的重要原因。3)RA患者雖對體內促紅細胞生成素有反應,但患者往往存在促紅素產生不足或骨髓對促紅素反應差於正常人,即促紅素敏感性下降。研究提示,炎症細胞因子水平的升高抑制了促紅素的產生,並干擾骨髓中對促紅素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