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關節炎 >> 關於關節炎 >> 得了骨關節炎要“多動”

得了骨關節炎要“多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受到關節病的困擾,60歲以上的老人,70%有關節不適的症狀,合理鍛煉、放松心情、適當釋放壓力有助於關節病的預防。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

  說到關節,很多人自然會想到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事實上人體的關節共有8種,分別是頸椎關節、腰椎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髋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其中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由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胫骨及俗稱“波楞蓋兒”的髌骨形成關節,還有腓骨、肌肉肌腱、韌帶、軟骨、半月板、滑膜和滑囊共同組成。這些結構中,某處出現不適都可能引起膝關節不適。

  肌肉是關節的保護傘

  肌肉是骨骼健康的守護神,肌肉能夠對骨骼起到保護作用。關節周圍有很多肌肉,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如果這些肌肉力量減退,支撐身體重量的力量不夠,關節負擔就會加重,變得不穩定。所以要想關節穩固,就要練好關節周圍的肌肉,從而對關節起到保護作用。同時,增加肌肉力量的抗阻力運動可增加年輕人的骨密度,使中老年人延緩骨量丟失,有利於骨骼健康,預防骨質疏松。

得了骨關節炎要“多動”

  壓力、焦慮也會導致關節病

  現代人和改革開放前的那一輩人相比,背負的東西太多,壓力大、心情抑郁,這也是有些人得怪病的原因。關節也不例外,關節的好壞和人的性格、心情也有關系。

  為什麼這麼說,當人面對緊張、恐懼、抑郁、疲勞時,腎上腺素會升高,腎上腺素會對皮膚、黏膜和內髒的血管起到收縮作用,表現在肌肉上會呈現出異樣的狀態,也不利於關節的保護。

  有骨關節炎的人盡量少活動是不對的

  有的人認為,骨關節炎是一種長期的磨損、退化性疾病,因此,得了骨關節炎後應當盡量少活動,甚至連走路也不敢多走,特別是關節疼痛的患者,就更不敢、也不願意活動了。這其實是不對的。

  骨骼是被動的,肌肉是主動的,運動過度會損傷,一動不動更容易損傷。除非是骨關節炎急性期、關節腫脹的患者需要限制活動外,應當鼓勵骨關節炎患者積極進行運動鍛煉。適當的運動不僅能防止肌肉萎縮、延緩關節退變的進展,更重要的是對“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心、腦血管疾病等老年病具有防治作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