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關節炎 >> 關於關節炎 >> 心腦血管疾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新風險

心腦血管疾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新風險

  類風濕關節炎,這是一種大家都很熟悉的疾病。它起於骨關節,最突出的表現也都和骨關節有關,但要注意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我們對患者的治療和管理,卻不能僅僅局限於骨關節方面。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類風濕關節炎。

  民間常有傳說,什麼在陰冷、濕寒的地方待久了,就容易得類風濕關節炎。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怎麼靠譜。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比較復雜,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許多患者都具有遺傳傾向,但並不是說都是由遺傳或僅僅由遺傳引起;感染和性激素也是常見的誘因或相關因素,有一些環境因素也可能與其相關——比如現在研究就發現,在同樣背景下,有長期吸煙史的人,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風險就高於不吸煙的人群。

  總體來說,這種疾病其實是患者在遺傳、感染、激素等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免疫系統異常反應。既然叫做“關節炎”,它最突出的表現當然就集中在骨關節上。

<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http://www.jianke.com/xnxgpd/' _fcksavedurl='http://www.jianke.com/xnxgpd/' target='_blank'>心腦血管</a>疾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新風險

  1、小關節最易受害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當然會出現關節受累的表現,而且最先、最容易受害的就是一些小關節,例如指關節、手腕關節等,另外足部、踝部甚至颞颌關節也都是容易受累的關節。

  患者最常見的就是多關節的疼痛、腫脹,而且在多關節受累情況下,還常常呈現出對稱性關節炎表現。

  2、清晨表現更明顯

  晨僵是這類患者的常見表現,也就是早晨起床時,會感覺關節活動不靈活,而過一會兒、動一動,這種情況就可能減輕。

  其實也不只是晨僵有如此情況。如果是一般勞損引起的骨關節疼痛,往往經過一夜休息後,在清晨症狀最輕,而在晚上因為經過一天活動所以表現更重。而類風濕關節炎這樣的骨關節疼痛,卻往往是早晨症狀明顯,而經過活動後反而疼痛不適減輕的。這一點特別要引起注意。

  此外,患者也會出現一些關節外表現,例如發熱、類風濕結節、類風濕血管炎、淋巴結腫大等等。後期患者關節還會出現變形,導致畸形發生。

  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不只靠血沉

  很多人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類風濕關節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血沉檢查。

  其實,現在隨著醫學診斷水平的提高,許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病情很早期,3-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骨侵蝕,而這只要簡單的影像學檢查就可以發現。例如X線片、CT、磁共振等,都是常見的檢查手段。

  當然,實驗室檢查也是很重要的,包括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自身抗體、遺傳標記物檢查等等。要注意的是,在患者初期病情程度較輕,或者患者病情控制非常穩定時,人們所熟悉的血沉指標並不一定會表現出異常。所以患者應該根據醫生指導接受檢查,不可僅認定血沉一項指標。

  另外,還有一些特殊檢查也會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比如關節穿刺、關節鏡等等。這些都要根據患者個體情況決定是否要用到。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毫無疑問是一種慢性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有耐心地接受規范的治療。

  許多患者一聽到這個就害怕要用激素。其實患者並不用太擔心,因為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用藥也很多。從初期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到一些免疫抑制劑,以及價格相對昂貴但目前認為可以讓患者獲益更多的生物類制劑,都可以給不同患者以合適的治療。而只要配合醫生進行規范之勞,大部分患者是可以將病情控制平穩,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帶來關節變形致殘的不良預後。

  類風濕關節炎和心腦血管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關節炎雖然是一種關節炎,但它對人體的危害,可不僅局限於關節。

  作為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它最先表現在關節部位出現問題,而且最突出的損害似乎也都在關節方面。但現在研究發現,它還會增加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骨質疏松等嚴重疾病的風險,而如果不注意這方面的問題,患者的死亡風險也可能隨之增加。

  以心腦血管疾病為例,有不少研究都顯示,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是一般健康人群的1.5-2倍,而我們都知道,心腦血管疾病在中國人的死因調查中,一直高居榜首。

  所以,現在風濕免疫科的醫生非常注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預後和管理。在控制疼痛和炎症,減少骨侵蝕,預防關節變形,讓患者能夠獲得高生活質量,恢復正常生活和運動能力外,醫生更會要求患者通過隨訪,來系統評估其預後,並對骨質疏松、心腦血管疾病等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同時患者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盡可能避免心腦血管疾病這類嚴重問題的發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