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中關節炎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情況了,對於關節炎我們又了解多少呢,髌骨關節炎是怎麼回事呢,髌骨關節炎症狀是什麼呢,髌骨關節炎怎麼治療,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髌骨關節炎病因
1.先天性因素
有很多原因可以導致髌股關節兩部分不良,如髌骨發育異常,異常的位置和股骨髁,異常小,膝外翻,胫骨外旋畸形,可使髌骨不穩的髌骨半脫位,或滾,在髌骨滑動過程和髌股關節面壓應力過度集中,成為慢性損傷的基礎上。
2.後天性因素
主要與勞動、運動姿勢與強度等有關,膝關節處於35°~50°半曲膝姿勢時,會明顯增加髌骨半脫位或側傾,以致加重髌股關節的外側磨損,如自行車、爬山、滑冰等的訓練,是本病的常見原因。膝關節長期在大強度負荷(包括過度肥胖狀態下)運動,也容易加重髌骨軟化症。
臨床表現
任何年齡段都可出現,運動員和中老年女性患者為多見,許多小孩得的所謂“生長痛”者,常與本病有關。
在早期階段的青少年,膝前疼痛的表現,休息後好轉,隨病程延長,疼痛緩解以上,樓下的加重,嚴重時往往需要側身側身下樓,下樓或走路經常突然無力摔跤,俗稱“打軟腿,膝冷,膝關節可反復腫脹、積液,常誤診為“關節炎”。
病情進一步發展加重時,下蹲困難,夜間疼痛,而影響睡眠和正常生活。晚期由於磨損嚴重,膝關節不能完全伸直,關節腔內可出現關節積水和游離體,造成關節內絞鎖,突然卡住關節等。
髌骨關節炎檢查
典型查體所見為髌骨碾磨試驗(+);有磨檫音,但大關節間隙無壓痛。繼發滑膜炎可出現關節積液,此時浮髌試驗陽性。病程長者,有股四頭肌萎縮。
臨床X線檢查常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X線軸位檢查可見髌骨側傾或半脫位。外側間隙變窄,髌股關節外側過量長期的磨損,會造成相應關節軟骨下骨硬化,髌骨側位X線片可見“月芽樣”骨硬化影(圖3箭頭所示)。CT或磁共振(MRI),也可看到髌骨軟骨破壞現象。
髌骨關節炎預防
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科學的保健和治療方法的關鍵,應盡快進行。
1.認識髌骨軟骨的生理性磨損規律
年齡意味著磨損:15歲以前:膝關節處於發育階段,疼痛多發在膝關節附近,小孩的所謂“生長痛”多見。15歲~30歲:膝關節處於“完美狀態”,不知疲倦地用。
但能緩沖沖擊髌骨軟骨僅是3~5毫米厚,由於無神經分布,不知痛或疼痛1~2天自然“好了”,所以在15~50歲很長一段時間無“預警信號”。30歲~40歲:有輕度磨損,為脆弱期,可出現短期的膝關節酸痛,不引人注意。
40歲~50歲:經常在走遠路後,膝關節就出現酸痛,應該開始保養關節了。50歲以上:膝關節疼痛常發而明顯,軟骨快全層磨損,關節炎開始發生(它是髌骨軟骨的“使用壽命”接近終點的信號)。
人的膝關節軟骨退變,在30歲以後就開始了。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可見自然磨損進展慢,不正常磨損才致病,所以對膝關節的保健應及早進行。有髌骨軟化症要及早矯正髌股關節關節兩部分對合不正常,不要症狀重了才治療。
2.避免劇烈運動
避免不科學的持續性蹲位和劇烈的運動,如爬山、爬樓梯等膝關節屈曲位負重用力的鍛煉。
避免突然改變鍛煉的強度,目前依然有人在做“站樁”試圖增強膝關節力量和耐力的活動,這絕對不適合髌骨軟化症患者,因為在屈膝35°~50°范圍內髌骨向外滑出力加大,髌骨軟骨所受到壓力和摩擦也最大,所以不少人做後症狀加重。
人們要懂得如何避免不正當的膝蓋負重:躺下時,膝蓋的負重幾乎是0。站起來和走路時負重大約是上半身體重1~2倍。上下坡或上下階梯的時候,是3~4倍。跑步時,則是4倍。打球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6倍。蹲和跪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8倍。
3.保持合適體重
保持合適體重以降低作用於膝關節上的重力,上面已談了肥胖也會增加膝關節的退行性疾病的危險。
4.股四頭肌與老年人膝關節穩定性的關系
國外已有文獻報道關節周圍肌肉較強壯、發達時,關節的骨性關節炎發病率可降低80%,發生時間也較晚。
我們都知道,股四頭肌內側頭在膝關節最後30度伸直和鎖定膝關節、保持膝關節穩定性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強壯和發達有利於穩定膝關節,不但可治療髌骨軟化症還可減少膝關節內不正常的撞擊,可減少骨性關節炎發病率,保持膝關節正常。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於髌骨關節炎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髌骨關節炎在我們生活中還是比較多見的,我們在生活中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保護我們的髌骨關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