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孩子的年齡幼小,所能理解的事物也有限,尤其是特別調皮的小孩子,很容易也會因為小活動受到一些創傷,關節脫位就是發生在幼兒時期的一個常見問題,父母們在照顧小孩子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這一點,那麼,關節脫位的具體原因有哪些?
1·小兒關節活動范圍大,關節周圍韌帶松馳,牽拉負重後容易引起關節脫位。便如大人牽拉小兒手臂用車過重或小兒走路不慎跌倒都有可能引起肘關節脫位。
2·肘關節脫位一般表現為局部疼痛,小兒常因此啼哭,傷肢手臂主動、被動攻能喪失,如不能抬臂等。脫位局部有典型 的關節變形,外觀與另一側不對稱。
3·幼兒由於年齡小,對於受傷過程及感覺難以用言辭表達,常用哭鬧或不高興來表示,因此家長或老師需要細心觀察。檢查時,幼兒因為害怕疼痛,往往不能很好合作,如勉強進行檢查,難以獲得滿意的檢查結果。因此宜從估計沒有受傷的部位開始檢查,動作要特別輕柔。
4·關節脫位後如沒有及時發現或處理不當,脫位處往往會產生局部充血、腫脹現象,並可導致習慣性脫位及關節內折等並發症。因此,家長或老師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介紹幾種關節脫位整復後的護理方法:
1、早期注意觀察手部血運。因為導致肘關節脫位的暴力較強大,脫位時移位的關節可能對血管造成壓迫或牽拉,時間一長,會出現手部供血不足,甚者出現肢體壞死。所以要觀察甲床充盈時間、手指的感覺運動和無異常變化,以早發現早處理,防患於未然。
2、鍛煉時以屈肘動作為主。由於關節囊破裂及周圍肌腱韌帶損傷,所以復位後需配合夾板或石膏固定2-3周。但固定又易出現肌腱粘連、攣縮,造成關節僵硬。鍛煉在復位後就應開始。固定期間鼓勵患者做上肢肌肉舒縮練習,活動肩、腕及手指,解除固定後逐漸開始活動肘關節,以主動鍛煉為主,配合被動活動,以疼痛不加重或不出現為度。因伸肘功能可利用手提重物而很快恢復,故肘關節鍛煉以屈肘為主,如將前臂置於桌面或牆壁上,以上半身壓力,向前向下壓迫,使肘關節有控制地屈曲,夜間以頸腕帶懸吊患肢以保持白天鍛煉所取得的屈肘角度。
3、肘關節是骨化性肌炎的好發部位,一旦發生,則難以挽救關節功能。在鍛煉時強調主動活動為主,切忌他人強行拉扳。
溫馨提示,治療關節脫位的方法並不難,如果患者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正確的救助,就會減少由於供血不足所引起的肢體壞死,關節脫位就會很容易恢復正常,所謂防患於未然,及時的預防關節脫位,可以幫助人們減少關節脫位的發生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