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百科知識 >> 骨病誤區 >> 誤區糾正:肩膀痛不等於肩周炎

誤區糾正:肩膀痛不等於肩周炎

   不少人常常誤認為肩痛就是肩周炎,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 肩周炎是導致肩關節疼痛的一個原因,但不是所有原因,其他一些疾病同樣可以導致肩關節疼痛。實際上,引起肩頸疼痛的絕大部分原因並非肩周炎,因此不能簡單的把肩頸疼痛歸咎於肩周炎,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出真正的致痛原因。

    (一)撞擊綜合征     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肩周炎”,病因是在肩關節間隙結構發生撞擊,導致其中的滑囊、岡上肌腱損傷。表現為夜間常因肩部疼痛而醒,難以指出明確的疼痛部位;手臂上舉、後伸受限。首先選擇非手術治療,如果3~4個月後不緩解,則應手術治療。嚴重創傷造成的肩袖廣泛損傷的年輕患者例外。   誤區糾正:肩膀痛不等於肩周炎     (二)肩袖撕裂     主要由於急性牽拉、摔跤或長期的慢性勞損造成,表現有:(1)肩關節疼痛,特別是上舉、後伸時疼痛加劇、無力;(2)肩關節活動時可以聽到關節內有響聲;(3)夜間痛,特別是不能向患側側睡。開始時應采用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以手術治療。肩關節僵硬的患者應等僵硬改善後再手術。     (三)肩袖撕裂關節病     肩袖撕裂的晚期會導致肩袖關節病,肩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致殘率極高。無論是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效果均不甚令人滿意,因此對於肩袖完全損傷,應當盡早正規治療,避免形成肩袖損傷關節病。     (四)粘連性關節囊炎     又稱肩周炎、五十肩,40~70歲的人群中更常見此病,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多在肩前部),常放射至頸、背、上臂或前臂、手部,影響肩關節活動,穿脫衣服、梳頭等日常生活動作也感到不便。常因外傷、受寒、或因長期臥位、肩部不活動等誘發。許多病人經歷過一段時間痛苦折磨後,會自然好轉。相對於治療,預防更為重要。中老年人應加強鍛煉,適當活動關節。夏天應避免空調風對著肩部直吹。     (五)原發性凍結肩     經過治療絕大多數肩關節的活動可逐漸恢復,但可能永遠也無法恢復到客觀上正常的狀態。通過患者日常活動或調整,大多數患者主觀上感覺已接近正常。為了便於診斷,一般將在病人病史,臨床檢查或X線檢查中未發現導致肩關節疼痛,運動受限原因的稱為原發性凍結肩,有明確誘因的稱為繼發性凍結肩。     (六)繼發性凍結肩     通常與肩關節的過度使用和損傷有關。患者接受治療越早,恢復通常越快。 經皮電神經刺激和超聲治療可能有所幫助,需配合肩關節活動范圍練習。盡管 12~18個月後自行緩解,然而許多患者並不希望等待這麼長時間。應用麻醉下閉合推拿術治療凍結肩,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七)鈣化性肌腱炎     鈣化性肌腱炎指鈣鹽沉著於肌腱中,常見於肩關節的肩袖肌腱,多見於30-50歲的運動人群,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較高。鈣鹽吸收階段可出現肩部劇烈疼痛,夜間可痛醒;所有鈣化性韌帶炎患者能康復,因此理療、鍛煉、抗炎藥物,以及注射激素應作為方案。手術適應症:(1)症狀進行性加重。(2)持續的疼痛影響了日常活動。(3)保守治療無效。手術治療更傾向於關節鏡手術。   誤區糾正:肩膀痛不等於肩周炎     (八)四邊孔綜合征     四邊孔是位於肩胛部的生理性孔隙,當腋神經和旋肱後動脈通過四邊孔時受到卡壓,可引起腋神經受壓症狀,稱為四邊孔綜合征。好發於青壯年,主要累及優勢肩,可由直接、間接外傷及慢性勞損有關。肌電圖檢查可發現腋神經損傷;MRI檢查可發現小圓肌萎縮;鎖骨下動脈造影可發現旋肱後動脈在四邊孔受壓。許多患者的症狀輕,可以保守治療。     (九)肩胛上神經嵌壓症     患者經常主訴有深部的、彌散性銳痛,可伴或不伴肌萎縮。臨床初步診斷通常能通過肌電圖來證實,一旦診斷正確就可積極地進行手術治療。     如果肩頸疼痛情況嚴重,甚至是長期持續性疼痛,則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不要耽誤了病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