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小欣欣兩歲了,可是走路的樣子卻和剛剛開始學走路時差不多,不僅搖搖晃晃,還特別容易摔跤。日前,畢節的楊女士帶著小欣欣到貴陽市小河三○○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小欣欣為先天性髋關節脫位。
“當初聽老人說,娃兒走路走得晚沒什麼,長大了就好。”楊女士回憶說,當初她發現女兒走路和其他小孩不一樣時,曾想帶女兒到醫院檢查一下,但是家裡的老人卻說學走路晚沒什麼,因此耽擱了。
後來,楊女士的丈夫也著急了,夫妻倆悄悄帶女兒到村裡的衛生院進行檢查,當地醫生表示,孩子應該患上發育性髋關節脫位,建議孩子在3歲以後再進行手術。離開醫院後,老實的夫妻倆一直沒有帶女兒去其他醫院咨詢。
上周三,楊女士的親戚在小河三○○醫院住院治療,得知小欣欣的情況後,趕緊讓楊女士夫婦帶女兒到醫院做檢查。經過醫生檢查,小欣欣確實患上了先天性髋關節脫位。
三○○醫院手足外科孟凡坦主任表示,先天性髋關節脫位即股骨頭不在髋骨臼窩裡或從裡面滑出來,為新生兒常見病,發病率為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左右,女孩比男孩發病率高。醫生表示,這個病可能與遺傳、臀位產、捆腿等因素有關。
孟凡坦還說,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的症狀非常容易辨別:一歲以上會走路的孩子,如果兩側髋關節都脫臼了,走路會向兩邊晃動,像鴨子走路;如果一側髋關節脫臼,則向一側傾斜,出現跛行現象。另外,7至8個月的嬰兒,滿地爬時如果總向一側倒,也有可能是先天性髋關節脫位。
孟凡坦建議確診為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的寶寶家長:1至6個月的嬰兒,可用專用吊帶固定,3個月後95%以上可治愈。1歲左右、開始走路的寶寶,則需先將脫位的關節整復,然後上2至3個月的蛙式或人字石膏,再用支架固定9至12個月,才能恢復正常;2歲以上的寶寶則要動手術,千萬別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否則,可能造成孩子終身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