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膝蓋疼啊,蹲都蹲不下去!”門診上,我們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這裡的膝蓋痛,多半都是膝關節的退行性骨關節炎。骨關節炎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熟悉的疾病,因為它占了老年病中的一半,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健康問題。俗話說:“人無骨則不立,無節則不活。”關節在人體中起著支配身體活動的功能。患上骨關節炎後,生活和鍛煉都有所改變。而隨著人口老齡化,骨性關節炎的患者越來越多;又由於現在工作方式的改變,使許多年輕人也患上了骨關節炎,患病人群的年齡已經有所提前。據統計,由於骨性關節炎病導致的退休率和因心髒病導致的退休率是一致的。
生活中,如何保護我們的骨關節,使關節炎發病的時間延遲呢?平常我們到底要注意哪些,才能讓我們的骨頭永葆年輕。
軟骨退變導致骨關節炎
人們之所以能自如地活動,除了骨骼與肌肉的參與外,還要靠關節的屈伸、旋轉等運動來完成。人體的每一個關節至少有兩個相對應的關節面,每個關節面上都覆蓋著一層光滑且富有彈性的關節軟骨,對關節起到支持和保護的作用,這樣才能使人們輕松自如地活動。
人體活動關節中的軟骨多屬於透明軟骨,如大家所熟悉的膝關節、髋關節等;微動關節中的軟骨多為纖維軟骨,如椎間盤。
由於關節要承受一生中運動所致的周而復始的磨損,所以關節軟骨很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變,引起軟骨細胞的代謝紊亂,最終導致骨關節炎的發生。此時的關節軟骨便失去了原有的光澤,變黃、變粗糙,失去彈性,發生軟化,甚至出現裂隙、脫落,關節邊緣骨質增生。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便尾隨而至。
細數骨性關節炎的症狀和體征
在臨床上患者都是有了骨關節炎的症狀才會到骨科就診,那這些症狀都有哪些呢?患者主述的症狀有受累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另有關節積液及骨性肥大,伴骨擦音,功能障礙或畸形。
1、關節疼痛及壓痛:常見於關節局部,如負重關節及雙手,早期間斷性隱痛,到後期隨著病情進展加重致活動受限,關節局部可有壓痛。
2、關節腫脹:常見於關節周圍,早期局限性腫脹:彌漫性腫脹,滑囊增厚,關節積液,到後期關節周圍觸及骨贅。
3、晨僵:晨起的時候關節僵硬及黏著感。
4、關節摩擦音:常見於膝關節骨關節炎,是比較後期的症狀表現,最終導致軟骨破壞,關節面粗糙。
膝關節用藥七大誤區
誤區一:
骨關節炎需要使用抗生素
47歲的商店營業員劉阿姨因為膝關節疼痛來醫院看病,聽醫生說自己得的是骨關節炎,她趕緊問醫生,要用抗生素嗎?能掛些鹽水嗎?她認為,既然是關節發生了炎症,當然要用消炎藥——抗生素,這樣骨關節炎才會好得更快。
現在很多患者一聽到“炎症”、“發炎”等字眼,想當然地就跟細菌感染聯系在一起。其實,醫學裡所說的炎症包括感染所造成的炎症和無菌性炎症兩種。感染性關節炎除了關節疼痛、腫脹之外,往往合並有身體發熱、關節周圍發紅、發熱等症狀,血常規等血液指標也會有所變化。而大部分中老年人的關節炎屬於退變性或稱為老年性骨關節炎,只需要服用消炎鎮痛藥和一些營養軟骨藥就能緩解症狀,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沒有效果,長期用藥還會引起細菌耐藥、真菌感染等。
誤區二:
“軟化骨刺”藥物可以軟化骨刺
在骨科門診,每天都會碰到要求開“軟化骨刺”藥物的病人。他們往往一聽到自己長了骨刺就很緊張,一些病人千方百計尋求“軟化骨刺”的藥物,可服用一段時間後,卻發現骨刺並沒有消失。
骨刺是在關節軟骨破壞區周圍出現的骨質增生,是已經形成的正常骨質。因此,依靠所謂的“軟化骨刺”藥物是不能消除的,也不應該被消除。試想,如果骨頭可能通過藥物軟化消除,那麼,這種藥物就可以對人的正常骨頭軟化,這將帶來多麼嚴重的不良反應。事實上,市場上各種號稱能“軟化骨刺”的藥物,根本沒有哪一個能夠達到“軟化骨刺”的效果。
那麼,應該怎樣處理骨刺呢?一般地說,不影響關節活動的骨刺不需要處理。但是,少數骨質增生嚴重、有游離體影響到關節活動的病人,可以進行關節對沖或在關節鏡下清理,症狀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X線片顯示關節間隙明顯狹窄,可采用“關節對沖七聯療法”綜合治療。
誤區三:
軟骨保護藥能保護軟骨
老劉到門診看骨關節炎,醫生給他開了軟骨保護藥,建議他服用6周,說服用後就可以保護軟骨不會破壞,老劉一聽,心裡美滋滋的,認為這回病准好了吧,並且還保護了軟骨,再也不會疼了,可是吃完藥後,他的症狀一點也沒減輕,再去找醫生,說藥量還沒達到,還要繼續服用才行,老劉心裡十分不解,連連搖頭。
骨關節炎是由於寒潮、勞累、外傷等造成炎症,使關節軟骨蛋白多糖生物合成異常而呈現退行性病變的結果。只有消炎活血,改善了膝關節的代謝環境,才能使軟骨的代謝恢復正常,單純保護軟骨是不可能的,只有根本改善代謝環境才是治本之法。
誤區四:
非處方解熱鎮痛藥沒有不良反應
市委張主任因長期膝關節疼痛難忍,來醫院做膝關節置換術。術前檢查發現她血色素只有4克,因嚴重貧血,不得不暫停手術,馬上轉到內科病房治療。醫生詳細詢問病史後發現,張主任因長期服用解熱鎮痛藥,已造成慢性胃出血。
目前,市場上的許多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都是非處方藥。這類藥應用廣泛,又很容易在藥店購買到,因此,一些慢性病患者很容易多用、濫用。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統計,使用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達3個月或以上者,上消化道潰瘍、出血及穿孔發生率為1%~2%;如達一年,發生率則為2%~5%。因此,可能有腎、肝及心功能損害的老年患者和有凝血功能障礙者,應小心使用非處方解熱鎮痛藥。同時,在使用非處方解熱鎮痛藥時需要注意不良反應,一旦出現不適,應及時停藥並征詢醫生意見。若無效,最好去有經驗的醫生處就診,請醫生確定治療方案。
誤區五:
鎮痛藥服用越多效果越好
以前,老楊出現關節痛時,吃一片鎮痛藥,很快好轉。可現在吃一片下去,幾個小時以後就不行了。因此,他只好不停地吃。醫生一看,他服用的鎮痛藥每天只需服用1~2次,但他每天服用了4次,是正常用量的2倍多。
藥物在體內都有一定的半衰期,這與藥物作用的時間有關系,所以有的藥一天要吃3次,有的藥只吃1次就行。鎮痛藥到達體內後,其鎮痛效果並非與用量成正比,當達到一定劑量水平時,增加用藥劑量並不能增強鎮痛效果,反而會因為用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使藥物在體內蓄積從而引起嚴重不良反應。所以,不要盲目多次服用,而應征詢醫生意見,換藥或者適當合用其他藥物。
誤區六
多種鎮痛藥同時用
近日,困擾老朱多年的骨關節炎又犯了。不得已,他先後跑了好幾家醫院,每家醫院的醫生都開了許多藥。為求關節炎盡快好轉,老朱同時服用了不同醫生開的藥。遺憾的是,幾天後,雖然他的關節炎有所好轉,但胃卻開始不舒服了。
在現實生活中,為求疾病盡快好轉,同時服用不同醫生開的鎮痛藥的人不少。事實上,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不同醫生開的鎮痛藥,有可能只是商品名不同,其中成分卻完全相同。而且即使是成分不同的鎮痛藥,很多藥的作用機制也是完全相同的,同時服用,就有藥物過量的危險。很多非甾體類鎮痛藥之間還存在交叉過敏現象,長期大量與其他非甾體抗炎藥合用,可明顯增加肝腎毒性,同時,還大大增加胃黏膜損傷的機會,可造成胃出血。另外藥物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化學反應,也有損健康。
誤區七:
中藥治骨關節炎副作用小
老趙被診斷為老年性骨關節炎後,聽其他病人說,西藥副作用較大。於是,老趙干脆到藥店購買了副作用小的中藥服用,同時還買了許多促銷人員推薦的各種中成藥。
中醫學將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狀稱為痺證,就是西醫學所稱的關節炎。它包括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中醫采用辨證施治,通過通經活絡、活血化淤、止血養血等方法治療,確實能起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但中藥成分復雜,長期服用還可能造成肝腎功能損傷。所以,中藥也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切忌盲目。
膝關節痛病人可通過適當運動來緩解症狀,控制病情的發展,特別是針對性較強的運動療法。現提供6種防治老年性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供中老年朋友選擇,在其膝關節疼痛緩解後,應開展以下積極的運動療法,以促進康復。
一、緩步行走
膝痛緩解後首先應進行行走訓練,開始時緩步行走,腿要緩抬輕放,避免膝關節骨面撞擊,加重損傷。步速可控制在60步/分鐘以內,每日進行20~30分鐘。以後逐漸加長鍛煉時間,在3周內達到每次鍛煉可以維持20~30分鐘的標准。
二、騎自行車
每天30~40分鐘的騎車運動,可以令膝痛老人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三、慢跑
對於膝關節症狀不是很嚴重的老人,慢跑是增強關節韌帶彈性的好方法。跑步時最好用腳的前半部分先著地,以緩沖腿的震動,防止膝關節損傷。跑步結束後不宜馬上停下來,而應緩慢步行或原地踏步。
四、高位馬步
兩膝稍變曲(10~30度),以膝關節不痛為宜。靜蹲不動,兩手平舉,目視前方,開始堅持幾分鐘,並逐漸增加時間。一般達到每次10分鐘左右即可,每天早晚各做1次。
五、仰臥抬腿
仰臥床上,患腿上抬15度左右,初做時可保持1~3分鐘,練習一段時間後,空中抬腿時間爭取達到10~15分鐘。隨後也可練習用腳挑一個枕頭,增加力量,每天2~3次。
六、直身跪坐
晨起後或晚上臨睡前,兩膝跪在床上練習跪坐。跪坐時腰桿保持直立、臂部盡量向後坐,盡力能接觸到腳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