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少中老年人會感覺膝蓋僵硬,爬樓梯或彎腰下蹲時都疼痛或不靈活,冬春天氣又濕又冷之際,症狀會更加明顯。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關節外科主任馬若凡教授介紹,以上症狀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以下稱膝OA),又稱退變性膝關節病,是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缺失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常見病,治療時非必要勿輕易選擇注射激素的方法來治療。
關節硬又痛,爬樓梯時最明顯
85歲的張大爺,近幾年一入冬,就感覺雙膝關節變僵硬,走路“板板”的,彎曲不靈活最明顯,到醫院骨關節外科求治後,被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馬若凡介紹,此病中年以後多發,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升高。40歲人群的患病率為10%-17%,60歲以上50%,75歲以上80%。最主要的表現是關節疼痛,以上下樓梯和座位站起時最明顯。初期為發作性,後期為持續性。
此外,還有關節腫脹、畸形、活動受限等表現。對典型的晚期膝OA,可在X光片上看到關節間隙變窄甚至消失,關節周圍骨贅形成。可出現屈曲畸形,內翻或外翻畸形(即俗稱的O形腿或X形腿)。可分為原發和繼發兩種。
軟骨“保護墊”變弱是主要病因
關節軟骨覆蓋於關節相鄰骨質表面。軟骨表面光滑,並有一定的彈性,可避免關節運動時相鄰骨質的摩擦,緩沖壓力,是關節的“保護墊”。隨著人體自然衰老或受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關節軟骨也逐漸“衰老”,即發生退行性變。
馬若凡稱,軟骨變薄,甚至產生微小的裂隙,關節運動時骨與骨之間的摩擦和關節受到的應力增大,最終發展為膝OA。在嚴重膝OA患者中,關節軟骨大面積或完全破壞、缺失,導致相鄰骨質摩擦,關節活動受到限制,患者出現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度變小。
據介紹,關節炎症還可刺激新骨質生成,稱為“骨贅”,即我們日常俗稱的“骨刺、骨質增生”,進一步加重症狀、限制關節活動。關節腫痛的另一個原因是滑膜病變。滑膜是一層很薄的軟組織,內襯於整個關節,其功能是分泌關節滑液潤滑關節,但在退變性關節病的情況下,滑膜可產生炎症,導致疼痛及關節腫脹。
4大措施可緩解疼痛
馬若凡提醒,關節軟骨退變是一自然過程,目前無法完全預防原發性膝OA。但治療方法很多,目的是減輕症狀、延緩進展、改善關節功能,具體方法如下:
一,改變生活習慣,均衡飲食,減輕體重。避免關節過度活動,避免長時間走、跑、蹲、跳。體育鍛煉可選擇游泳,因膝關節在受到浮力時,既可有較大活動度,又可負擔較小的應力。也可選擇慢走散步、騎自行車等。
二,佩戴膝關節支具能有效減輕症狀、延緩退變。運動型護膝也有類似效果,但不如支具。也可使用拐杖、手杖、助行器等幫助行走支撐,減輕關節負重。
三,適當補充攝入維生素D、氨基葡萄糖、硫酸軟骨素,魚油、酸櫻桃汁等也對改善症狀有作用。
四,物理治療。如針灸、熱療、紅外治療、超聲治療等可改善症狀。
馬若凡強調,若上述措施無效,可求助關節專科醫生行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改善症狀,或在關節鏡下進行關節腔清理,對於終末期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人工關節置換是恢復關節功能的唯一辦法。“糖皮質激素注射可明顯緩解症狀,但會有不良反應,非必要勿輕易注射。但有部分不規范醫療機構,因為注射止痛見效快而沒有綜合考慮整體療效,故建議向三甲醫院醫生確診後,才決定是否注射糖皮質激素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