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折 >> 關於骨折 >> 骨折術後,康復鍛煉不可少

骨折術後,康復鍛煉不可少

  臨床中,不少骨折患者由於害怕疼痛,對功能康復鍛煉缺乏認知,認為骨折後需要制動、靜養,只要“骨頭長好”,就萬事大吉。殊不知,骨骼、肌肉是運動系統的基本組成成分,骨折後骨骼、肌肉、神經控制功能的協調一致是人體恢復運動能力的保證。骨折後,如果長時間制動,會出現關節攣縮、僵硬、肌肉萎縮、骨折遲延愈合或不愈合等並發症,嚴重影響患者功能。

  專家強調:

  各種類型骨折,不管是開放性還是閉合性、關節內還是關節外、手術或是非手術,經過骨傷專科醫生妥善處理後,都應該在康復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早期、全程的康復鍛煉治療。

  術後鍛煉要趁早

  在手術後一定要盡快進行早期的功能康復鍛煉。一般術後第2天,患者就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適當下床活動或做床上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恢復胃腸功能,防止並發症,促進傷口愈合。骨科手術、尤其是關節及關節周圍骨折手術以後的康復,最重要的是關節活動度和肌力的訓練。

  骨科術後的康復手段很多,復雜且專業性強,每種方法都有不同的適用范圍與對象。不同的手術方式和手術情況,康復手段也不一樣。

  所以,專家建議:患者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在專業康復師或骨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全面、系統的康復治療。

  康復鍛煉有重點

  關節活動度訓練,早期要以被動訓練為主。康復訓練中要注意盡量進行允許范圍內的關節最大的活動度訓練,切忌小范圍、快節奏活動,這樣不僅無助於關節活動度的改善,而且對骨折局部也有影響。

  同時,應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條件可使用持續被動活動機進行練功。

  肌力訓練以主動鍛煉為主。

  對上肢損傷來說,各種功能的康復都要以增強手的握力為核心。

  除了手部和前臂肌腱損傷外,主動握力訓練是最重要的。康復鍛煉時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達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關節僵硬、黏連,並可使握力恢復最好。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負重,但在下肢骨折愈合前如果過度負重,會造成內固定物松動、鍛煉、骨折移位等並發症,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復一定要遵循“早練功、晚負重”的原則。股四頭肌是大腿前側的一塊重要肌肉,傷後和術後如果長時間不活動,很容易萎縮、黏連。一旦黏連,很難恢復,直接影響功能康復結果。股四頭肌的鍛煉早期應以等長收縮為主,即肌肉收縮時關節不運動。鍛煉時,當肌肉達到最大收縮時要保持幾秒鐘,然後放松、再收縮,要練到肌肉酸痛為止,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骨折術後,康復鍛煉不可少

  鍛煉可分四階段

  據專家介紹,按骨折愈合臨床過程、穩定程度,一般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傷後1周~2周

  這時局部疼痛、腫脹,康復鍛煉以消腫、止痛、避免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為主要目的。過度、不適當的鍛煉會造成骨折移位、軟組織損傷的嚴重並發症。此期可以嘗試以下康復鍛煉方法——上肢:握拳、吊臂、肩關節鐘擺樣運動等。下肢:踝關節背伸、跖屈,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等鍛煉。除踝部骨折外,股骨、胫腓骨骨折只能做肌肉收縮鍛煉。

  第二階段:傷後3周~4周

  此期經過第一階段鍛煉,患肢腫脹部分消退,骨折部疼痛減輕,肌力適當恢復。上肢可做一些主動性的關節屈伸活動,先由一個關節開始,而後幾個關節協同鍛煉。下肢骨折患者可適當進行踝關節、膝關節的主動伸屈活動。牽引的患者可以通過整體活動,由上肢及健肢支撐身體床上移動,帶動患側的髋關節活動。

  第三階段:傷後5周~8周

  除不利於骨折愈合的某一方向的關節活動仍需限制外,其他方向的關節活動,在患者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無論是次數及活動幅度都應該加大。下肢骨折的話,這時一般牽引已經解除,在局部外固定的保護下,病人可以扶拐下地,適當負重步行。

  第四階段:傷後9周~12周

  除了某些較嚴重的骨折外,此期固定已基本解除。除了在固定期間所控制的某一方向(不利於骨折愈合的方向)有待繼續鍛煉恢復外,關節的其他功能已基本恢復,可以讓患者進行一些肌力及耐力的訓練。同時,做些力所能及的輕微活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