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是臨床最為常見的脊柱創傷,約占所有脊柱骨折的90%。胸腰段(T11一L2)為脊柱胸腰a-的解o+1交界區,近端為後凸的活動度較小的胸椎,遠端為前凸的活動度較大的腰椎。這一交界節段的解剖特點決定其所受應力負荷較大,加之此處無骨性結構保護,肌肉組織相對薄弱,關節突關節尚未完全由額狀面轉變為矢狀面,易受旋轉和剪切力的損傷等,因此,胸腰段創傷時骨折脫位的發生率高,也正因為這一解剖特點,使我們在討論腰椎骨折時難以與下胸椎骨折截然分開。
胸腰椎骨折的分型方法很多,日前廣泛應用的是根據損傷機制分為四型:壓縮性骨折、爆裂骨折、屈曲牽張型骨折和骨折脫位型損傷。明確骨折的穩定性對治療方案的制訂也是至關重要的。脊柱的穩定性是指脊柱在生理應力下維持正常生理結構 治療腰椎骨折的原則 脊柱發生骨折時,其穩定狀態十分復雜,脊柱穩定性的確定必須依據暴力的形式、解剖定位、骨折類型、損傷機制和神經功能狀態綜合評定,並據此制訂出科學的治療方案。脊柱骨折可引起脊柱正常序列的改變、解剖結構和穩定性的破壞以及神經功能的損害,因此其治療的目的是恢復正常脊柱序列、重建脊柱穩定性及充分減壓以促進神經恢復。手術與非手術治療的選擇取決於骨折類型、神經系統及其他器官系統的損傷情況、術者的臨床經驗及腰椎骨折患者的一般狀況等。 治療腰椎骨折原則傳統觀點認為,椎體的壓縮骨折通常是穩定的,且無神經功能損傷,絕大多數患者可經非平術治療治愈。對椎體高度喪失小於40%a及後凸小於20-者,可采用臥床、制動及對症治療。一般情況下,臥床6周疼痛可緩解,患者可佩戴支具適當下床活動。對鎮痛無效者采用過伸支具治療可獲得良好療效。不過,保守治療雖然可以通過體位復位恢復椎體高度,但椎體內被擠壓破壞的骨小梁並未完全復位,傷椎內存在較大的空隙,即“蛋殼樣”椎體,由於沒有爬行替代支架,骨不能長人直接愈合,使椎體不具有負重能力,易發生後期椎體高度丟失,局部後凸畸形及慢性腰背痛等後遺症。另外,椎體壓縮骨折的保守治療需要長時間臥床,可能會出現泌尿系感染、墜積性肺炎、褥瘡、骨質疏松加重等並發症。 隨著脊柱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椎體壓縮性骨折的治療理念也發生了變化。以盡可能小的代價,盡早的解除傷痛,早期獲得自主生活能力,以及避免遠期並發症已經是許多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的呼聲,也是脊柱外科醫生更高的迫求。體位復位經皮椎體成形術滿足了這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