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發生後也常常因為無法移動、關節僵硬、肌肉功能受到抑制等情況,久而久之而形成慢性疾病。
運動傷害發生之後會形成腫脹,這與受傷程度、受傷後血管之滲透性及化學介質有關。腫脹會使組織局部缺氧並釋放有害化學介質,而對細胞產生傷害。又因為受傷後關節活動度減少,肌力和肌耐力都會下降,肌肉也會有萎縮的現象發生。進而因為關節僵硬,肢體缺乏活動而使肌肉萎縮、心肺功能下降,而影響到運動員的運動生涯。因此運動傷害發生後的緊急評估處理,避免更嚴重的二度傷害發生,是我們在運動場上所要達到的第一目的。接著再依狀況予以送醫急救或是現場處理及傷害復健。
運動時若發生急性的撞傷、關節韌帶扭傷或肌肉肌腱的拉傷,應該立刻停止運動,同時對受傷的部位進行冰敷,使用彈性繃帶施行壓迫性的包扎,並設法抬高患部。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是處理急性運動傷害的四大原則,也就是一般所說的RICE原則。停止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由於繼續活動所引起的疼痛、出血或腫脹現象,並預防傷勢惡化;壓迫和抬高患部的目的也是為了止血和消腫;而冰敷除了上述預防傷勢惡化、止血、止腫的作用外,還有止痛和放松肌肉的效果。
為什麼要冰敷呢?讓我們來看看冰(冷)的生理作用,依據賴金鑫醫師指出,冰的生理作用有:
1、強化膠原纖維;2、使局部血管收縮;3、放松肌肉;4、局部麻醉、止痛;5、消炎、降低局部的新陳代謝速率,抵消發炎所引起的紅、腫、熱、痛,並改變組織的反應過程。
所使用的方法系將冰塊、冰水袋或含有特殊化學物品的冰敷袋直接覆蓋在皮膚表面,每次約冰敷15至20分鐘,等20至30分鐘後再冰敷一次,必要時每隔2至4小時再冰敷一次,則可將腫痛瘀血減至最低的程度。剛開始冰敷時會感覺局部冰冷,最後局部皮膚的知覺會暫時消失,等局部的疼痛消失時,就可以停止冷療。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