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李女士下樓梯時崴了腳,拍的X 線片顯示沒有骨折。由於她自己就在醫院工作,故對局部進行了冰敷,並休息了幾天,之後做了一些超短波等物理治療。一個月後李女士左足跟疼痛,不敢著地,一不小心再次崴了腳。醫生知道情況後建議她復查X 線片。拍片結果顯示:左足跟骨質增生。這個結果讓她很納悶,一次崴腳,怎麼就骨質增生了?
崴腳的醫學術語叫踝關節扭傷,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很多人覺得崴腳是小事,實際上並非如此。足踝部扭傷往往伴隨著韌帶的損傷或斷裂,如果處理不當,常可導致慢性踝關節不穩,容易反復發生踝關節扭傷,變得常崴腳,更嚴重的甚至會出現骨質增生、創傷性關節炎、踝關節僵硬、骨折,給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對於老年人來說,崴腳往往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因此需格外注意。
崴腳時踝關節內翻的角度比外翻的角度要大得多,當穿高跟鞋或走不平的路面時,由於身體不平衡,導致腳向內扭翻過度,使踝關節外側的韌帶結構受到損傷。在一次比較嚴重的扭傷過程中,踝關節外側韌帶往往會發生斷裂或拉傷,再加上傷後處理不當,導致韌帶松弛、關節不穩定,出現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習慣性崴腳。
崴腳後的處理應堅持“RICE”原則:
R 代表休息(Rest):
立即停止行走、運動或勞動等活動,強調患側踝關節絕對不能活動,以免局部腫脹繼續加重。但目前相關研究發現,踝關節長時間不活動也存在潛在危害。因此,建議休息僅限於踝關節損傷初期,休息時間應盡可能縮短。對踝關節不完全韌帶損傷者,在踝關節損傷後1 周左右開始關節活動度鍛煉並逐漸增加負重,可使踝關節損傷恢復更快。如能在有經驗的物理治療師的幫助下進行康復鍛煉,患者能更快地恢復踝關節功能,減少並發症。對踝關節韌帶完全斷裂者,則需將開始活動時間推後至傷後10 天。
I 代表冰敷(Ice):
冰敷可使斷裂的毛細血管收縮,減少出血或滲出,從而減輕腫脹和疼痛。冰敷應該在受傷後盡快進行,至傷後48 小時,此時毛細血管出血趨於終止。方法是取冷水浸透的毛巾放在受傷處,3~5 分鐘更換1次。也可用冰塊、冰水裝入塑料袋中直接進行外敷,每次20~30 分鐘。冰敷時應注意防止皮膚凍傷。
C 代表加壓包扎(Compression):
冷敷的同時或冷敷後用彈性繃帶等加壓包扎踝關節周圍,可減少組織液滲出和下肢血流灌注,理論上可以減輕患肢水腫。
E 代表抬高(Elevation):
取坐位或臥位,同時可用枕頭、被褥或衣物、背包等把足部墊高,利於靜脈回流,從而減輕腫脹和疼痛。下肢抬高一般不超過30°,以免遠端足趾長時間供血不足。
踝關節扭傷後,建議患者到醫院的康復科就診,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