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人體頸椎退行性變,椎間盤突出及繼發的椎體邊緣增生,小關節增生,韌帶肥厚,椎管內組織粘連等病變,炎性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頸部交感神經,而引起一系列綜合症狀的總稱,又稱頸椎綜合症。
頸椎病的分類及臨床表現
頸椎病是由頸椎間盤退變,進而骨質增生引起的具有多種臨床表現而以頸部疼痛,不適為基本症狀的一種病。中醫治療本病或跟據症狀辨證施治或結合現代醫學分型論治:頸椎病可分為五種類型:
a、神經根型:神經根受到壓迫刺激引起頸項肩背臂疼痛,神經分布的地方有燒灼樣疼痛, 有串麻感,上肢發沉,手指麻木,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發病人數最多的。占頸椎病的60%。
b、椎動脈型:指椎動脈受到壓迫或扭曲。造成腦部血液供應障礙。致使病人眩暈、惡心、嘔吐 耳鳴頭疼 視覺障礙等。患者常伴有動脈硬化。
c、交感神經型:交感神經受到刺激,病人有心前區痛疼,心煩等感覺,或有手臂皮膚蒼白出汗障礙等表現。
d、脊髓型:是因為骨質增生特別嚴重,脊髓直接受壓造成病人肢體麻木無力,疼濕感覺障礙,行動困難,走路時有踩棉花狀的感覺.甚至癱瘓。
e、混合型:同一病人兼有兩種以上的表現。
椎間盤退變臨床特點:
患者多為30歲左右的青壯年,發病後病程短,症狀波動大可自行緩解,又易復發;發病時常有誘因,如受涼,不良睡眠姿勢,外傷等。臨床主訴較多,以頸部疼痛及頭痛頭暈肩臂疼痛等為主,可伴有體倦乏力,情緒不穩定等;查體,可由頸部肌肉緊張肩部壓痛,反射亢進感覺過敏,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頸椎片可見椎間孔變窄,頸椎生理弧度減少或消失,甚至反弓梯形變。
骨質增生期的特點:
年齡多為3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臨床表現復雜多樣,肩臂疼痛,手指麻木,頭暈目眩,惡心嘔吐,,易出汗,情緒不穩,下肢軟,足底無力,行走不穩,甚至癱瘓,多數患者除伴有頸部疼痛外,還伴有腰膝疼痛,等肝腎不足之症,病程較長症狀固定,可因受涼、勞累、落枕等加重。
中醫認為頸椎病屬痺症的范疇。
發病的內因是人到中年以後肝腎功能由盛到衰,或久病傷腎,致使肝腎虧虛、精血不足、氣血失於循行、筋脈失於潤養所致。外因有明確外傷史或與職業工作姿勢不正確致頸部肌肉勞損,使腠理空虛,風寒濕邪雜至督傷絡阻,閉阻經脈,脈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瘀阻所致。
根據頸椎病的病因病機,我院采用補益肝腎,益氣養血,除濕祛痰,祛風散寒,解痙止疼為原則,再根據臨床症型分別以辨證施治臨床療效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