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患有頸椎病的患者來說,今後再不必為手術“碰傷”其他神經和血管擔心了。大慶某醫院骨外科史教授借鑒地質學勘探“取巖芯”原理,在國內率先推出“微創手術治療頸椎病”技術,臨床施用於30余位神經根型和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取得了簡便安全、創傷輕微的滿意效果。經文獻檢索,目前國內外尚未見到類似術式報道。
頸椎病是常見多發病,40歲以上者發病率較高。輕者手臂麻木,重者上肢疼痛難忍,四肢僵硬無力。傳統手術方法是在頸前切8~10厘米長的口子,顯露出一些重要的神經、血管,然後進行開窗或鑽孔減壓,將骨刺或間盤切除,使神經功能恢復。或者由頸後側切口將椎板切開使椎管擴大,神經得到松解。雖然這些方法效果較好,但創口大、並發症多。
針對這一難題,史教授在積累近千例頸椎手術經驗的基礎上,獨創了一種既安全,創口又小的“微創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術”。他首先自行研究設計了一套完整的微創手術器械。一部分是保護器械,主要由一組套管組成。另一部分是減壓器械,主要由帶有保險裝置的取芯鑽及清除間盤和骨刺的各種鉗子組成。術前精確測量病變椎體高度及套管長度,二者相加即為操作深度。之後將所有器械保險定在該位置,術中用X線機定位,行局部麻醉。在頸前做1厘米切口,對准病變插入針頭,然後由針頭逐一套上套管,將周圍的血管、神經、氣管、食管加以保護,取出中間套管,僅留最外層套管,由套管下入一取芯鑽,將間盤及骨刺取出。
同時在顯微氣管鏡監視下,向周圍擴大減壓,清除殘余骨刺,再由套管插入骨塊進行椎間植骨,使頸椎得到穩定。患者術後就會感到四肢輕松,疼痛消失,活動逐漸靈活;1~2節病變者,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