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頸型頸椎病
症狀:頸項疼痛僵直,整個肩背部疼痛,僵硬感,頭部屈曲、轉動受限。呈斜頸姿勢。回頭時,頸項和軀干必須共同旋轉。少數病人可出現反射性肩、臂、手部疼痛,以及脹麻等症狀,但咳嗽或噴嚏時無上肢放射性加劇。
體征:急性期頸椎活動明顯受限,病變處肌肉痙攣伴壓痛,椎間孔擠壓試驗、神經根牽拉試驗均正常。
2 神經根型頸椎病
症狀:以持續性緊臂疼痛呈陣發性加劇為主。患側上肢可出現明顯根性症狀,如手指疼痛、麻木、無力肌肉萎縮等症狀。當咳嗽、深呼吸時,均可誘發患肢症狀陣發性加劇。
體征:
頸部運動受限,病變棘突旁壓痛伴患者放射痛。
椎間孔擠壓試驗、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腱反射改變:
c4-5病變——肱二頭肌反射;
c5-6病變——桡骨膜反射;
c6-7病變——肱三頭肌反射。
皮膚知覺改變:
c4-5病變——三頭肌、上臂外側皮膚感覺減退;
c5-6病變——前臂桡側、手拇指側皮膚感覺減退;
c6-7病變——中指皮膚感覺減退;
c7-t1病變——前臂尺側、小指處皮膚感覺減退。
肌力:
c5 ——肩關節外展力量減弱;
c6——伸腕力量減弱;
c7——曲腕及伸指力量減弱;
c8——屈指力量減弱;
t1——指外展和內收力量減弱。
肌萎縮:脊神經支配肌肉萎縮。
3 脊髓型頸椎病 此型致殘率高。輕者可喪失部分勞動能力,重者可出現四肢癱瘓,完全喪失勞動力。其特點是疾病初期頸部僅有輕微異常感覺甚至完全沒有症狀,而四肢症狀又缺乏神經定位體征,所以往往被認為是神經官能症,而未正確治療,使患者失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良機;到後期出現了肢體痙攣性癱瘓及病理反射,再治療已為時過晚。
症狀: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症狀繁多,有感覺、運動、交感神經、血管受累的多種表現,基本可歸納如下:
椎體束受壓或脊髓前動脈痙攣缺血症:下肢無力、沉重,步態笨拙、顫抖,腳尖不能離地,易摔倒,肢體肌肉抽動,晚期可出現痙攣性癱瘓。
由於脊髓的脊髓丘腦束受累,造成肢體麻木。一般先出現下肢麻木,以後逐漸向上發展。
共濟症狀:站立不穩,步態蹒跚。震動感及位置覺障礙,閉目行走時左右搖擺,指鼻試驗、跟胫試驗陽性。
植物神經及括約肌功能障礙:癱瘓或麻木的肢體怕冷、酸脹血運障礙、浮腫等。起初可有尿急、排尿不盡,嚴重者可發展為尿潴留、大便無力、便秘和失控現象。
體征:
四肢不完全性癱瘓。軀體可有明顯的感覺障礙平台。
林米特氏征陽性(患者直立,屈頸或伸頸片刻即出現上肢過電樣麻木,並沿軀干向下放射到小腿及足部,即為陽性)。此發是檢查頸脊椎受壓的重要體征。
反射:淺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提肛反射等)消失,伸反射(肱二、三頭肌腱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亢進,病理反射(霍夫曼、巴彬斯基等征)陽性。
4 椎動脈型頸椎病
症狀:
眩暈:頸項轉動時可誘發本症。
猝倒發作和意識障礙:這是椎動脈急性缺血的特殊表現。發病前往往無任何預兆,患者常在行走或站立時,因頭頸轉動,下肢張力突然消失而跌倒。
耳鳴、耳聾。
頭痛:常與眩暈交替出現,頭痛多為單側,常局限於枕部或頂枕部。頭痛性質以跳痛、脹痛為主。
植物神經與內髒功能紊亂:惡心、嘔吐、上腹不適、多汗或無汗、心率失常、頸背部燒灼感、蟻行感、胸悶、呼吸節律不均勻等。
體征:旋頸試驗陽性。
5 交感型頸椎病
症狀:
頸枕痛或偏頭痛、頭暈、目眩、視物模糊、咽部不適或有異物感、耳鳴、聽力下降,可出現共濟失調症。
心率不正常(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部分病人有心前區疼痛而誤診為冠心病,但心電圖檢查往往正常,血壓欠穩定。
多汗、少汗,肢體麻木疼痛。
胃腸功能紊亂:腹瀉或便秘。
體征:不典型。有些病人可出現霍納氏征(瞳孔縮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
6 其他型頸椎病 主要表現為吞咽困難和聲音的嘶啞。依據頸椎側位攝片檢查。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