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二世紀,古羅馬大學者兼醫生蓋倫(Calen)就記述了蜂毒治療疾病的方法。1864年俄國人盧闊姆斯基通過臨床觀察,發現蜂毒對風濕熱有驚人的療效,他的論文公布後,蜂毒才開始引起醫藥工作者的注意。
蜂療在中國民間亦廣為流傳,可見其療效是肯定的,且有獨特的優勢。蜂針的主要成分是蜂毒,即蜜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氣味的淡黃色透明毒液。貯存在毒囊中,蟄刺時由蟄針排出,是一種有良好藥理作用和生物活性的復雜混合物。蜂毒正被廣大科學家們青睐,如筆者用CBM檢索的結果顯示,有關蜂療蜂毒的資料共有306篇,說明蜂毒在臨床已引起臨床及科研工作者的密切關注。在MEDLINE上用Melitten(蜂毒中的主要成分)作關鍵詞檢索到910篇相關文獻,可見國外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的廣泛性,而且已經研究的比較深入。
目前多數來求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屬緩解期,有的病人關節已出現變形,並伴有類風濕結節、晨僵明顯、疼痛腫脹等,蜂針都有良好的效果。處於緩解期的病人大多數需接受治療1—3個月,待病情穩定,症狀緩解後方可停止蜂療,或延長蜂療的間歇期。若疾病有反復,則可來復診。而處於急性(發作)期的患者,若從未服用激素類藥物,則療效一般較好且快。但是有的患者長期服用地塞米松、強的松等激素類藥物史,這類患者與未服藥的患者相比療效較差。原因可能是激素與蜂毒之間存在一定的拮抗關系,目前尚不清楚其機理。當然療程的長短與諸多因素相關,如:疾病的嚴重程度、患病時間的長短、個體差異性、工作生活環境、氣候狀況等。故在針對每一個具體病人作治療方案時,需結合上述因素綜合考慮。
通過在臨床的觀察,發現蜂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確實有一定的優勢,可較快地緩解症狀,使疼痛腫脹減輕,消除晨僵,幫助患者關節活動及功能的恢復,雖然蜂針有類似皮質激素樣的作用,但是無激素類藥物產生的“水牛背”、“滿月臉”等不良反應及戒斷症狀,避免了耐藥性及對激素類藥物的依賴性。連續接受蜂療的患者在病情控制後可停止蜂療,每年在感覺不適時復診即可。
精彩推薦 脫位| 肩關節經常脫臼有什麼辦法預防處理 預防保健| 骨折後應該注意什麼 康復理療| 骨折後的護理注意事項 腰肌勞損| 如何鍛煉才能有效緩解腰肌勞損症狀 關節炎| 怎樣判別自己是不是鼠標手 查看更多骨科資訊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