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年到四十,身體零部件漸漸磨損,膝關節疼痛就是普遍出現的症狀,到醫院骨科看膝關節痛的女性約是男性的三四倍。有骨科專家研究此病至今,發現一般人的發病高峰是在40歲以後,而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骨科專家認為,40~45歲的女性膝關節痛跟絕經後雌性激素水平下降有關,因此喝牛奶補鈣是預防膝痛的關鍵。
問:女性膝關節痛的機理是什麼?
專家答:女性絕經後雌激素下降,出現骨質疏松和關節軟骨細胞分泌功能減弱,最後形成髌骨軟骨軟化症——正常狀態下非常光滑的關節面上逐漸長出海草一樣的毛刺,當患者屈伸膝關節時,這層毛刺就會像毛刷一樣刮擦關節內的組織,病人於是常常感到膝蓋下面酸痛,特別是在活動之後,例如上下樓梯、爬山、劇烈運動等,膝關節痛得更厲害,而經過休息後痛楚又可以緩解。
問:激素替代治療能不能預防膝關節痛?
專家答:這存在爭議。一方面,補充雌激素是治療骨質疏松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雌激素用多了有發生女性腫瘤的危險,比如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所以,激素這把“雙刃劍”必須在婦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問:對預防膝關節痛有什麼建議?
專家答:由於骨質疏松是一個主要的病因,所以補鈣是減少膝關節痛的關鍵。我一直提倡天天喝牛奶補鈣,吸收率很高;其次是曬太陽,皮膚也可以產生鈣。現在人們在認識上存在誤區:以為吃鈣片、喝骨頭湯能補鈣,實際鈣的吸收量很少。在歐洲,喝牛奶很普遍,人們很少骨質疏松,反而因為運動磨損造成的膝關節痛較為多見,例如滑雪。
問:那麼,是否要避免某些運動?
專家答:膝關節疼痛在運動員中很常見,特別是體操、羽毛球、網球、足球等需要經常用力屈伸膝關節的運動。比如,打羽毛球要跨步後驟停,對膝關節產生很大壓力。年輕人的關節還比較好,一般的運動沒有問題,但女性上了45歲,男性上了50歲以後,進行這些運動時就不要玩得太激烈。年齡大了之後,韌帶、關節囊都變得松弛,膝關節很容易因活動幅度過大而受損,建議運動時戴上護膝來限制膝關節活動的范圍,並起到穩定和支撐關節的作用。此外,膝關節痛的特點是在上下樓梯和下蹲時痛,走平路時不痛,因為膝關節在伸直時對髌骨沒產生多大的壓力,而在屈膝時髌骨滑動才有壓力。所以爬山、上下樓梯等活動也不適合上了年紀的人。游泳也是很好的運動,泳式上最好選擇自由泳,因為雙腿打水不用屈膝。
問:膝關節痛能治嗎?是不是一定要做手術?
專家答:膝關節痛不一定都要動手術,可以先用非手術的方法緩解疼痛。輕症的病人可以嘗試理療,包括超短波、針灸等。服用止痛鎮痛藥對輕症病人有一定效果,但重症就不行了,重症病人可以做關節封閉,即往關節裡注射激素,但緩解疼痛的時間不長,而且隨著激素注射得越來越頻繁,止痛效果越來越差。到了上世紀90年代,又出現了玻璃酸鈉注射,這種止痛效果較好,但同樣不能根治,第一次打可能緩解半年,之後也會越打越頻繁。到病人越來越嚴重時,就要考慮手術治療。
問:做手術就是換關節嗎?
專家答:不一定,可以先考慮做關節鏡手術:把關節鏡伸入關節裡做沖洗,把關節面上的“毛毛”以及受到破壞的軟骨切掉,讓纖維軟骨重新長出來。這在英文叫做“housecleaning”,意思是給關節做大掃除,能緩解一年左右,但不能根治。嚴重的髌骨軟化症需要開刀打開關節清除,甚至做髌骨切除。髌骨切除後,患者在上下樓梯時,膝關節的支撐能力會差一些。對於不得不切髌骨的運動員來說,這個手術意味著運動壽命的終結。現在還可做髌骨表面置換,用陶瓷或工程塑料等做成的人工骨替代髌骨壞掉的部分,術後膝關節的功能比髌骨切除好很多。如果病變實在很嚴重,則需要做膝關節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