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每6人中就有1人在某個階段患上關節炎這種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目前,估計中國內地的關節炎病人有1億以上,而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專家指出,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共有100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每種關節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都不一樣,治療和保健大不同。一旦關節痛,要到專科做仔細鑒別。
類型1:骨關節炎 講究三分治、七分養
骨性關節炎一般多發於老年人,60-75歲人群的發病率約50%,7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高達80%。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風濕免疫內科主任蔡小燕介紹,骨關節炎主要由於年齡增大、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而導致的關節病變,常發生在膝關節、髋關節等負重關節,初期僅在上下樓梯時出現疼痛,嚴重者在平路上行走也會疼痛,休息後好轉。還可出現在腰背、頸椎等中軸關節,也可能出現在外周關節,比如手指的第一指關節的不痛結節。
蔡小燕表示,骨關節炎講究“三分治,七分養”,就是關節保健十分重要,日常保健主要是減輕關節負重和磨損,盡量減少爬樓梯、爬山、快跑等增加膝關節磨損的運動,合理飲食和減肥,關節注意防寒濕、保暖等。藥物治療主要是鎮痛和保護軟骨,晚期有更換人工關節的可能。
類型2:類風濕關節炎
不再是“不治之症”
類風濕關節炎是由於遺傳、感染、性激素等多種因素導致的免疫功能紊亂,屬於一種慢性致畸性關節炎,以對稱性、侵蝕性滑膜炎為主要表現,久了可導致進行性的關節破壞、畸形和功能喪失。
手指、手腕是最常受累的部位。患者早晨起來會覺得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晨僵現象)等。因此,一旦有如上表現,須警惕類風濕關節炎。目前有許多血清學指標有利於早期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目標不再局限於“控制症狀”,而是“緩解病情”,阻止關節破壞,防止殘廢,因此要“早期診斷,規范治療”。治療主要是盡早使用控制病情的抗風濕藥物。
蔡小燕指出,國際上公認的治療窗口期(即治療的最佳時間)是起病3個月內,起病頭一兩年的治療非常關鍵。因此,一旦出現症狀,應該盡早到正規醫院的風濕科診治。
類型3:痛風
近年來發病年輕化
“與代謝相關的關節炎最常見的是痛風。”蔡小燕指出,痛風從前多發生在中老年男性中,然而,現在不足40歲初次發病者較20年前增加25%左右。
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洩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尿酸鹽沉積在關節或其鄰近組織所引起的一種疾病。痛風急性發作大部分是發生在腳拇指,即第一跖趾關節,其次是足背、踝關節、膝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等,局部有明顯紅腫熱痛,持續數日可自行緩解,進入間歇期,在數月或數年後再發作。如不進行積極的防治,發作次數會增加,且受累關節會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可形成痛風石及痛風石性關節炎,導致關節畸形、致殘。有些患者甚至會出現尿酸鹽腎病、尿路結石等,晚期痛風病人會出現腎功能不全、尿毒症,還可能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蔡小燕介紹,對於痛風患者,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保健非常重要:
1.戒煙酒,啤酒尤其影響尿酸排洩。
2.低嘌呤膳食。少吃動物內髒(肝、腎、心、腦等)、沙丁魚、蛤、蚝等海味及廣東老火靓湯,其次為海魚、蝦蟹、貝類、牛肉、鴨肉、鵝肉、火腿、種子類食品等。應注意烹調方法,如把魚或肉煮湯,僅吃肉不喝湯,亦可減少嘌呤進入體內。
3.多飲水。痛風患者至少日飲水1500-2000ml,增加尿酸排洩,也可同服鹼性食物或碳酸氫鈉,也有利於尿酸的排出。
4.避免暴飲暴食、受涼、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等易引發痛風的誘因,避免應用促進尿酸增高的藥物,如雙氫克尿塞、速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