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rheurnatoid arthritis,RA)是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系統性自身免疫病,通常以關節腫痛、晨僵起病,四肢多個關節受累,病程為慢性、進行性,關節炎反復發作,最終破壞關節結構,致關節畸形、患者殘疾而喪失勞動力。
長期以來,類風濕關節炎被認為是“不死的癌症”,患者一旦被確診,常常會感覺“生不如死”,這是因為傳統的抗風濕藥物療效欠佳而副作用相對較多,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不好,病情反反復復並且逐漸加重,關節疼痛畸形使患者肉體和精神都備受煎熬!類風濕還不僅僅局限於關節炎,像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血管炎等其他風濕免疫性疾病一樣,也會出現多系統器官受累的臨床表現,如常見眼鞏膜炎、皮膚血管炎、胸膜炎、心包炎、間質性肺炎及肺纖維化,血液系統異常表現為粒細胞減少、脾大又稱費爾蒂(Felty)綜合征。研究表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伴發骨質疏松、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高於正常人,因此,類風濕如果未達到有效控制,患者不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預期壽命也會減少。可見,類風濕關節炎並非“不死”啊!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非常復雜,有趣的是,現代醫學的研究發現類風濕與腫瘤的確存在某些相似之處。免疫系統被譽為“人體衛士”,對外防御各種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侵襲,對內監控身體裡出現問題的“叛亂者” 並且動用多種手段平息“叛亂”。如果免疫功能出現故障,無法監控體內異常的“叛亂”細胞,這些細胞將得不到清除而發展壯大,各種癌細胞正是這樣沒有監控地過度生長,最終成為不同種類的腫瘤。類風濕關節炎也是這樣,由於免疫功能紊亂,關節滑膜細胞不受監控、過度增生,同時產生多種炎性介質,浸潤、破壞關節軟骨及骨結構,最終導致關節畸形。
1972年甲氨蝶呤開始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能有效抑制參與免疫炎症反應的滑膜細胞增殖而控制病情、改善預後。甲氨蝶呤本屬於抗葉酸類抗腫瘤藥,主要通過對二氫葉酸還原酶的抑制而達到阻礙腫瘤細胞DNA的合成,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繁殖,被廣泛應用於治療白血病、絨毛膜上皮癌及惡性葡萄胎、乳腺癌、頭頸部腫瘤、骨腫瘤、生殖系統腫瘤、肺癌、肝癌等多種惡性腫瘤。這使患者看了藥品說明書經常心存疑惑,“我患了類風濕,為什麼大夫給我開抗癌藥呢?”因此風濕科醫生需要向患者耐心解釋:“甲氨蝶呤只是一種免疫抑制劑,最初是用來抗腫瘤的,但用量很大,可能每日10mg~20mg,而治療類風濕只需要小劑量每周10mg~20mg,副作用會很小。”這也從治療學的角度反映了二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隨著醫學研究的發展,也許有一天人們會發現,類風濕關節炎與腫瘤可能只是“量”的區別,而無“質”的不同,類風濕還真是“不死的癌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