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百科知識 >> 骨病病因 >>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可致殘和失明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可致殘和失明

  孩子在幼兒期出現關節疾病,對家長來說是很難接受和理解的。然而,在臨床上,幼年類風濕關節炎是常見的風濕性疾病,以慢性關節炎為主要特征,也是造成小兒殘疾和失明的首要原因。

  幼年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差異很大,為此,國際風濕病學聯盟將起病年齡在16歲之前,不明原因關節腫脹持續超過6周的慢性關節炎,命名為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其中全身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以發熱、皮疹和關節痛為主要表現;而其他類型的幼年特發性關節炎以關節症狀為主要表現,包括關節疼痛、關節腫脹和活動受限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兒科風濕病專家曹蘭芳教授介紹,全身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因有明顯發熱,一般不會被家長忽視。而關節腫脹、疼痛,容易被誤認為兒童運動過多所致,常常被誤診或忽視,假若得不到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將痛失治療時機。20%-30%的少關節炎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會發生虹膜睫狀體炎,治療不及時將引起患兒失明。因此,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關節壓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應盡早帶孩子前往正規醫院兒童風濕科進行診治。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可致殘和失明

  曹教授指出,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主要是控制關節炎症、維持關節功能、減少殘疾發生。因為這是一種反復發生的慢性關節炎症疾病,需要長期堅持規范治療,需要家長和患兒的密切配合。

  在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診斷方面,最新出版於《風濕性疾病紀事》的一項研究表明,針對兒童的核磁共振成像評分系統是評估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疾病活動性和損傷的可靠有效方法。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傳統治療方案存在療效慢、副反應多,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等問題,目前隨著各種生物制劑特別是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TNF拮抗劑)的出現,這種局面得以改變。國外多項研究顯示,使用TNF拮抗劑治療後,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患兒的關節功能和疾病活動參數得到明顯改善,多數患兒症狀在治療最初3個月改善更為明顯,並可繼續維持其療效,在停藥後最長維持療效達75個月。而且患兒因停用了激素,骨骼發育,身體增高。

  曹教授強調,只要家長重視、患兒配合、經過正規風濕科醫生的規范治療,患兒能維持正常的關節功能,像其他正常兒童一樣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