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一種中老年人的常見、多發病。輕者頭、頸、肩、臂疼痛麻木,重者可出現肢體癱瘓、大小便失禁,還可有頭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症狀。它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今天我們請來廣西骨傷醫院的沈主任為大家介紹頸椎病的一些相關知識。
病因
頸椎是頭顱的支架,頸部的神經血管是腦與肢體上通下達的橋梁。由於它位於缺少活動的胸椎和重量較大的頭顱之間,活動度較大,又要支持頭部使之保持平衡,故頸椎容易發生勞損,由於頸部長期勞損,其椎間盤組織及骨與關節逐漸發生退行性變而出現各種臨床症狀。椎間盤退化是發生頸椎病的基礎。頸椎的各種先天性畸形是特殊內因。髓核內的“纖維網和粘液樣基質逐漸為纖維組織和軟骨細胞所代替,液體含量逐步減少,後成為一個纖維軟骨性實體導致椎間盤變薄。這種退行性變化開始的年齡並不一致,有的開始較早,進行也較快。活動多、負重大的部位,退化變性明顯。到50歲後,這種變化更加明顯。由於先天頸椎骨結構的異常,導致了內平衡失調及運動點移動,易發生頸椎病。
另外急性頸椎外傷也是頸椎病的一個外因。5—15%的頸椎病患者有急性外傷史。急性外傷多數引致神經根型或背髓型頸椎病。青少年時代的頸椎外傷,是中年後發生頸椎病的重要原因。某些體育活動如倒頂立、後滾翻等活動,最易損傷頸椎。
病案
病例一:一位50歲的患者,20多年前在騎馬時,不慎從馬上摔下,頸臂痛了半個月多,未去治療,半個月後自愈。40歲後逐漸出現頸硬、頭暈,經檢查,頸椎X線片見明顯的骨贅及椎間隙狹窄,為陳舊性頸椎間盤病變。
診斷:由於青少年時代頸椎間盤張力強,周圍軟組織彈力良好,神經血管受壓迫的表現往往不明顯。30歲之後,椎間盤及椎旁的其他附屬結構發生退行性變,神經血管受壓症狀逐步出現。在平日的活動中,要注意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在受到外傷後,切不可麻痺大意,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以免延誤治療留下隱患,使輕型轉變為重型為日後疾病的復發埋下禍根。
病例二:一位62歲的患者,由於頭暈、血壓異常、頭痛、想吐、視力模糊。頸部疼痛低頭都很困難,入院檢查後為頸椎病,經過住院治療,症狀明顯好轉。
診斷:該患者來檢查時,說症狀已有好幾年了,開始只是一般輕微疼痛,由於平時工作較忙,沒有時間去治療。現在症狀越來越嚴重。患者從事的工作是文字寫作,長期伏案工作,抬頭機會少,工作時間又長,常是連續工作幾個小時,戶外活動的機會少。人活動較多的是頸椎和腰椎,長期從事腦力勞動者,如:電腦操作員、會計、文秘,由於低頭工作時間長,慢性頸椎損傷引起韌帶和關節囊松馳,繼而引起椎體失穩,為骨贅形成創造條件,易患頸椎病。從事這些職業的人,不宜長期連續作業,應有適當的中間休息和工間活動,並做頸肩部功能活動。伏案時間不應過長,在工作45分鐘後應適當休息,工作之余不應再看書、看電視,應到戶外活動。出現頸部輕微不適時,應到醫院檢查進行治療。
治療
對於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兩類。多數選用非手術療法。非手術療法是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包括頸椎牽引、理療、手法按摩、推拿、針炙、藥物治療等。牽引是治療頸椎的有效療法,它可緩沖椎間隙組織向外突出的壓力,有利於損傷組織的恢復。在短期內制動,可以加速炎症吸收。牽引時頭低10—15度為宜,避免在過伸位牽引。並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在進行牽引治療的同時,若能配合其它治療措施,可以提高療效。合理地應用理療,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疾病緩解階段,可做推拿、按摩。治療時,不用針和藥,憑經絡循行的路線,氣血運行的方向,施以不同手法,能調節神經,解痙止痛,活血化淤,消除疲勞。它療效好,簡便易行,痛苦小,患者易於接受。適宜的枕頭對防治頸椎病也有重要作用,枕頭以躺臥時頭與軀干保持水平為准,枕頭放於頭與肩部之間,側臥時則把頭放在枕頭上,不要把肩部放在枕上。這樣可使頸椎維持正直,枕芯軟硬也要適宜。
對於非手術療法無效者,背髓壓迫症狀漸進性加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頸椎病引起多次頸性眩暈、暈厥或猝倒,有明確的交感神經症狀等都應采取手術治療。對於嚴重的心血管病或肝腎功能不良的患者及年老體弱者不宜進行手術治療。
預防
“想要頸椎好,運動不可少”,運動的目的主要是改善頸部的血液循環,消腫止痛;加強預背部肌肉的運動,提高肌力,增強頸椎的保護機能;恢復頸部功能,松解粘連,改善肌肉、神經、韌帶、椎間孔與神經間的不平衡狀態,緩解神經根的受壓和刺激;緩解骨質退變,恢復頸椎正常曲度。可做頸部活動操和進行羽毛球運動,它多為仰頭完成的,運動幅度和運動量由小到大,不宜太快、太猛,不可勉強用力。如在急性階段,出現神經根周圍水腫,並有劇烈疼痛,暫不宜做頸部大幅度運動。如遇有其它疾病如發熱、出血、急性預軟組織損傷、內髒疾病的活動期等,應停止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