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病和手術之後,最影響功能的,可能就要算是關節粘連了。如果只是肌肉萎縮,肌力下降,還可以減少活動加強保護,只要不是力量差得太多,總還是可以勉強有一些活動能力的。
但如果是關節粘連,也就是關節僵直,俗話說的“長死了”不能活動,就很難恢復什麼功能了。比如是肘關節粘連不能彎曲,洗臉和吃飯就摸不到臉,夠不著嘴;要是膝關節粘連不能彎曲,就蹲不下,上不了廁所,不能上下樓梯台階;或者是膝關節不能伸直,那就連站立都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走路肯定一瘸一拐;再或者是髋關節粘連不能屈曲就更痛苦,只能躺著站著,不能坐著(正常坐姿髋關節是要屈曲90°的),總之是非常影響功能,痛苦不堪。
所以關節粘連、關節活動受限、關節僵直導致的關節功能障礙,是傷病和手術後常見,同時嚴重影響人體各種運動功能的並發症之一。
關節為什麼會粘連,會失去活動的功能呢?
在正常狀態下,我們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就維持了關節和周圍軟組織的運動功能。但是在手術和傷病之後,不可能馬上活蹦亂跳,想怎麼動就怎麼動,必須要有一定的制動保護,組織才能愈合生長。這就需要打石膏,戴夾板,使用支具,用拐,戴三角巾懸吊保護,臥床休息等等。於是肢體關節的活動就減少了,甚至是停止了(石膏固定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制動,或者是部分制動。(相似的話也寫在《為什麼肌肉會萎縮》裡面,說明制動同樣會造成肌肉萎縮)
關節制動之後,關節囊、關節周圍的韌帶、相關的肌肉、肌腱沒有了正常的牽伸。就使得關節周圍纖維組織基質中的化學成分發生改變,使組織的彈性下降;同時降低了纖維之間的潤滑作用;纖維之間的距離縮小,產生化學橫鍵,造成纖維之間的粘連。這種橫鍵增多增密又更加妨礙了纖維之間的滑動和在應力之下正常的拉長變形,於是就產生了粘連和攣縮(簡單地說,攣縮就是變短了,缺乏彈性了)。
同時,組織要愈合修復就要產生瘢痕(就是俗話說的疤痕)。因為人體裡除了骨骼以外,其它所有組織都是靠瘢痕生長的方式愈合的,沒有瘢痕形成,組織就根本長不到一起。
上面說的原因,再加上瘢痕,制動之後的關節就會形成關節內粘連,關節腔狹窄,關節外的相關組織攣縮變短。這樣的“內憂外患”“內外夾擊”之下,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關節僵直,失去了活動的功能。(所以要破除“養病”“養傷”的簡單觀念,相關內容寫在《傷筋動骨一百天嗎》裡面了)
愈合產生的瘢痕在手術之後24小時就開始生長了,大約在表面的傷口愈合之後的3-6個月裡是瘢痕形成的高峰期,然後瘢痕才會逐漸成熟軟化(有報道認為通常可能需要6-24個月,甚至會更長)。半年後雖然瘢痕成熟軟化了,但上面說的那些關節粘連和相關組織的攣縮是不會隨著時間而改善的。而且更大的可能性是時間拖得越久就越嚴重(當然,關節徹底僵直就不會再變化了,也就沒有通過練習改善的可能性了)。
所以科學合理的關節活動度的康復練習,不但要在組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早開始(有研究表明,在膝關節術後1月內開始康復,膝關節屈曲可以達到148°左右,術後5-6個月才開始,只能達到100°,如果6-10個月才練習就只能有47°左右了!),同時還必須要堅持練習,直到關節活動功能完全恢復。任何拖延和松懈都有可能遺留嚴重的功能障礙,會需要更長的時間彌補,承受更多的痛苦,嚴重的時候就需要再次手術之後才可能練習恢復。
另:不只是在傷病和手術之後,其它各種關節、軟組織、骨骼的病變都可能導致關節功能的障礙。此外疼痛和各種原因的肌肉痙攣;制動;長期的保護性痙攣;肌力不平衡;慢性的不良姿勢;各種病損造成的癱瘓或者嚴重的肌肉無力等等因素,都會造成軟組織的攣縮,甚至是關節內和關節周圍組織的瘢痕增生及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