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是由於腰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及突出,刺激神經根及窦椎神經產生一系列的臨床表現。
本病的病因可有以下幾點:
(1)腰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髓核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含水量的降低,並可因失水引起推節失穩、松動等小范圍的病理改變;纖維環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堅韌程度的降低。
(2)外力的作用:長期反復的外力造成的輕微損害,日積月累地作用於腰椎間盤,加重了退變的程度。
(3)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的弱點:①椎間盤在成人之後逐漸缺乏血液循環,修復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礎上,某種可導致椎間盤所承受壓力突然升高的誘發因素,就可能使彈性較差的髓核穿過已變得不太堅韌的纖維環,從而造成髓核突出。
二、發病機制
1.主要病因眾所周知,腰椎間盤在脊柱的負荷與運動中承受強大的壓應力。大約在20歲以後,椎間盤開始退變,並構成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基本病因。此外,腰椎間盤突出症與下列因素有關:
(1)外傷:對臨床病例的觀察表明:外傷是椎間盤突出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兒童與青少年的發病,與之密切相關。在脊柱輕度負荷和快速旋轉時,可引起纖維環的水平破裂,而壓應力主要使軟骨終板破裂。亦有人認為,外傷只是引起椎間盤突出的誘因,原始病變在於無痛的髓核突入內層纖維環,而外傷使髓核進一步突出到外面有神經支配的外層纖維環,從而引起疼痛。
(2)職業:職業與腰椎間盤突(脫)出的關系十分密切,例如,汽車和拖拉機駕駛員長期處於坐位和顛簸狀態,以致在駕駛汽車時,椎間盤內壓力較高,可達0.5kPa/cm2,在踩離合器時壓力可增加至1kPa/cm2,容易造成腰椎間盤突出。從事重體力勞動和舉重運動者因過度負荷更易造成椎間盤退變,因在彎腰狀態下,如果提20kg的重物,椎間盤內的壓力可增加到30kPa/cm2以上。
(3)遺傳因素:腰椎間盤突出症有家族性發病的報道,在國內材料較少;此外,統計數字表明,印第安人、非洲黑種人和因紐特人的發病率較其他民族的發病率明顯為低,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4)腰骶先天異常:腰骶段畸形可使發病率增高,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體畸形、小關節畸形和關節突不對稱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應力發生改變,從而構成椎間盤內壓升高和易發生退變、損傷的因素之一。
2.誘發因素本病除上述各種主要原因,即椎間盤的退行性變所致外,各種誘發因素亦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某些稍許增加腹壓的因素即可使髓核突出。其原因主要是,在椎間盤退行性變的基礎上,某種可誘發椎間隙壓力突然升高的因素致使呈游離狀態的髓核穿過已變性、薄化的纖維環進入椎管前方或穿過椎板侵入椎體邊緣處。此種誘發因素大致有以下幾種:
(1)增加腹壓:臨床上約有1/3的病例於發病前有明確的增加腹壓的因素,諸如劇烈的咳嗽、噴嚏、屏氣、用力排便、甚至“虛恭”動作等,即可使腹壓升高而破壞椎節與椎管之間的平衡狀態。
(2)腰姿不正:無論是睡眠時還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當腰部處於屈曲位時,如突然加以旋轉,則易誘發髓核突出。實際上,在此體位時,椎間隙內的壓力也較高,易促使髓核向後方突出。
(3)突然負重:一個訓練有素者,多先做准備活動,或從小重量開始負重(如舉重、挑擔等)以防腰部扭傷或椎間盤突出,但如果突然使腰部負荷增加,不僅有可能引起腰部扭傷,也易引起髓核突出。
(4)妊娠:妊娠期間整個韌帶系統處於松弛狀態,後縱韌帶松弛易於使椎間盤膨出。對此,作者進行了有關的調查研究,發現在此時,孕婦腰背痛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正常人。
總之,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誘發因素較為復雜,目前雖進行了各種試驗,但由於動物實驗的推論性,新鮮屍體標本的失真性,以及去脊柱周圍組織生物力學測試的局限性等,目前尚未真正找出誘發本病的確切因素及其機制,還有待今後進一步研討。
(5)腰部外傷使已退變的髓核突出。
(6)受寒與受濕。寒冷或潮濕可引起小血管收縮、肌肉痙攣,使椎間盤的壓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變的椎間盤擔裂。外在因素為負重過大或快速彎腰、側屈、旋轉形成纖維環破裂,或腰部外傷,日常生活工作姿勢不當,也可發生腰椎間盤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