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類風濕關節炎,民間有不少說法:“那是產婦在坐月子時吹風著涼,因此得病”,“得了類風濕也沒什麼好治的,吃點消炎鎮痛藥止止痛吧”……事實上,類風濕關節炎(以下簡稱類風濕)是一類反復發作的、致殘率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風濕免疫科相當常見。我國約有500萬患者,但由於對這種常見病仍存在知曉率低、就診率低、治療率低的“三低狀況”,很多患者未能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尋求正規治療,逐漸發展為活動受限,最終導致殘疾。
現狀:
僅兩成患者首診會到風濕科
我國類風濕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患者以中年女性為主,很多患者痛不欲生,但因為對這種病了解甚少,不知道去哪個科看。據統計,我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首次就診風濕免疫科的僅占23.2%,而差不多近八成患者看錯科,去了骨科、內科等科室,導致了很多誤診、誤治的情況。據統計,若沒有治療或治療不當,類風濕患者兩年致殘率達50%,3年致殘率達70%。
誤區:類風濕是因濕寒所致
很多人以為,類風濕是因為居住環境潮濕所致,也有不少女性患者認為“是在坐月子的時候吹風著涼所致”。這是認識的一大誤區。專家表示,風濕病是一個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是保護自己免受病毒、細菌侵害的,對自己組織器官不反應的,這種現象叫免疫耐受。當免疫耐受遭到破壞以後,就會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兩大類,一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性疾病,比如僅僅發生在肝髒上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但這些疾病不屬於風濕病。作為一個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風濕病不僅只在一個器官上表現,而會在多個器官上表現,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因此,不會因為受到風寒的影響或者是坐月子吹了風,就會得風濕病。
類風濕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
出現什麼症狀,有可能得了類風濕
大部分風濕性疾病的病人都有關節及軟組織疼痛、紅腫、僵直或不明原因發燒,出現這些症狀,建議到風濕免疫科就診,做相關的檢查,以便判斷是否有患有類風濕關節炎。如果盡早治療,可以使類風濕的病程縮短,甚至可以做到骨質破壞延緩。2012年歐洲抗風濕病聯盟年會上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通過生物制劑抑制炎症因子IL6生成的療法在減輕類風濕症狀方面具有優勢。
專家同時提醒,要注意關節疼痛不一定都是類風濕。因此,正確的診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類風濕病人無法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就很可能導致關節破壞甚至殘廢。診斷明確後,就要在風濕免疫專科尋求正規的治療。走對科室這一步,非常關鍵。患者如果到別的科室就診,可能因為其他科室的醫生對風濕學知識有局限而造成誤診。延誤治療,最終可能導致殘廢,這時候,用再好的藥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