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表現為一側胸鎖乳突肌纖維性攣縮,頸部向一側編斜畸形。而研究表明,先天性斜頸常發於小兒,這是由於一側胸鎖乳突肌較短或收縮引起的,如果3個月內無改善一定要及早治療,否則會影響生長和智力發育。所以作為家長一點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先天性斜頸的發病機制 臨床觀察發現,其中70%~80%的病例見於左側,10%~20%的患兒伴有先天性髋關節脫位。在病理解剖方面,僅能證實形成胸鎖乳突肌攣縮的組織主要是已經變性的纖維組織。其中,病情嚴重者肌纖維完全破壞消失,細胞核大部分溶解,部分殘留的核呈不規則濃縮狀;中間可能出現再生的橫紋肌及新生的毛細血管,亦可發現成纖維細胞。 1。宮內胎位學說早於Hippoerates時代即已提出畸形多系胎兒在子宮內姿勢不正引起的壓力改變所致。近年來的研究亦表明此種由於壓應力改變所致的胸鎖乳突肌發育壓抑是斜頸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2。血運受阻學說無論是供應胸鎖乳突肌的動脈支還是其靜脈支,當閉塞時即可引起肌肉的纖維化,此可從實驗性研究中得到證實。此種見解尚未被大家普遍接受。 3。遺傳學說臨床調查發現,約有1/5的患兒有家族史,且多伴有其他部分的畸形。表明其與遺傳因素亦有一定關系 4。產傷學說先天性斜頸多發生於難產分娩的病例尤其是臀位產者,約占3/4病例。但反對者認為,在組織病理學檢查時,從未在纖維化的胸鎖乳突肌中發現有任何含鐵血黃素痕跡可見,因此推測其並非因產傷所致。 先天性斜頸有哪些症狀? 1。頸部腫塊這是母親或助產士最早發現的症狀,一般於出生後即可觸及,位於胸鎖乳突肌內,呈梭形,長2~4cm,寬1~2cm,質地較硬,無壓痛,於生後第3周時最為明顯,3個月後即逐漸消失,一般不超過半年。 2。斜頸於出生後即可為細心的母親發現,患兒頭斜向腫塊側(患側)。半月後更為明顯,並隨著患兒的發育,斜頸畸形日益加重(圖1)。 3。面部不對稱一般於2歲以後,即顯示面部五官呈不對稱狀,主要表現為: (1)患側眼睛下降:由於胸鎖乳突肌攣縮,致使患者眼睛位置由原來的水平狀向下方移位,而健側眼睛則上升。 (2)下颌轉向健側:亦因胸鎖乳突肌收縮之故,致使患側乳突前移而出現整個下颌(颏部)向對側旋轉變位。(3)雙側顏面變形:由於頭部旋轉,致雙側面孔大小不一,健側豐滿呈圓形,患側則狹而平板。 (4)眼外角線至口角線變異:測量雙眼外角至同側口角線的距離,顯示患側變短,且隨年齡增加而日益明顯。 除以上表現外,患兒整個面部,包括鼻子、耳朵等均逐漸呈現不對稱性改變,並於成年時基本定型,此時如行手術矯正,颌面部外形更為難看。因此,對其治療力爭在學齡前進行,不宜遲於12歲。 4。其他 (1)伴發畸形:可檢查有無髋關節脫位、頸椎椎骨畸形等。 (2)視力障礙:因斜頸引起雙眼不在同一水平位上,易產生視力疲勞而影響視力。 (3)頸椎側凸:主要是由於頭頸旋向健側,因而引起向健側的代償性側凸。 鑒別診斷 本病的診斷多無困難,關鍵是對新生兒應爭取及早發現,以獲得早期治療而提高療效及降低手術治療者的比例。因此,對新生兒在做全身檢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雙側頸部是否對稱。 2。雙側胸鎖乳突肌內有無腫塊。 3。嬰兒頭頸是否經常向同一方向傾斜。 以上3點均為本病的早期發現,發現愈早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