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骨科訊息 >> 讓寶寶遠離扁平足

讓寶寶遠離扁平足

  近日,一位母親帶著小“肥仔”到醫院檢查。前段時間,孩子才走幾步就說累,因此一直不愛運動,母親覺得這樣下去可不行。經過醫生細心檢查,原來“肥仔”得了扁平足,程度中等。醫生表示,幸虧發現得早,可以通過穿適當的鞋子,來讓腳弓逐漸恢復。其實,兒童得扁平足是比較普遍的,大部分沒能引起家長的重視,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期,於是,孩子就有可能終身受到這個疾病困擾了。

  一、扁平足是怎樣形成的?

  足弓具有很強的彈力,可緩沖震蕩保護人體,使人體的重力分散到腳的各點,並保證人站立時的穩定性,同時可避免足底的血管、神經直接受壓迫。足弓塌陷或消失就形成扁平足。

  兒童扁平足分為兩種:第一種為功能性扁平足,看上去腳外形扁平,足弓小,是由於足底肌肉發達,軟組織肥厚造成的,但是足關節正常,正常的走、跑、跳不受影響;第二種是病理性扁平足,較多見,由於足弓的作用減弱,使走、跑、跳受到影響,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就會產生腳痛,從而妨礙孩子的全面鍛煉,長大成人後,其勞動能力也受到一定限制。

  扁平足除少數與遺傳有關外,大多數小兒扁平足是由於後天因素導致足弓的韌帶、肌肉松弛而造成的。常見的原因有:

  1、腳的肌肉、韌帶缺乏鍛煉,力量不足。例如,從小就不愛體育鍛煉,或長時間穿過小的鞋子,都會影響腳的肌肉、韌帶發育,以致足弓的正常發育受阻。

  2、腳的肌肉、韌帶過度疲勞,兒童長時間地行走、站立、搬抬過重的物品,運動量過大等均可造成扁平足。例如,長時間進行重量較大的舉重運動,超常距離的跑步都可導致腳的肌肉、韌帶慢性損傷,造成足弓塌陷,從而形成扁平足。

  3、疾病的影響。因病長期臥床的患兒,腳有肌肉萎縮,也可造成扁平足。

  4、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胫後肌腱斷裂、跟骨或其他足骨結核等均可造成扁平足。

  二、怎樣預防寶寶扁平足?

  1、3歲左右可以看出是否扁平足

  扁平足顧名思義,就是腳掌比常人要平且扁。正常寶寶的腳掌的內側及中間部分隆起向上,形成了縱、橫兩個弓。沒有足弓的寶寶,今後的運動能力和勞動力也將受到影響。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往往雙腳站立和行走時易於疲勞,小腿容易酸脹,嚴重時膝關節和腰部也會有不適感。因此,足弓雖小,爸爸媽媽也應重視。

  有的扁平足是先天的,這在寶寶開始走路後可以觀察出來。一般來說,嬰幼兒足部脂肪豐滿,大多為扁平足,這是正常現象,爸爸媽媽不要擔心。但是,寶寶在3歲時就已經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足弓了,如果那時腳底板還是平平的,就有可能是扁平足了。

  有的寶寶因為身體發育和足部韌帶的關系,也會導致足弓塌陷。建議爸爸媽媽持續觀察一段時間,如果寶寶3歲後,還是常常走路姿勢不穩、運動後容易腳部發軟、疲勞,或是不喜歡走路時,建議盡早帶寶寶去醫院看看骨科醫生。

  醫生會通過圖像檢查裝置對寶寶的足底骨骼進行檢查,或是給寶寶做個小測試。測試很簡單,爸爸媽媽在家裡也可以給寶寶測測看。

  讓寶寶赤腳踩上白粉,踏在一張深色紙板上,留下足印。接著,沿足印內側畫一條直線,量出足印中凹陷部到直線的距離。

  正常寶寶足的這個距離,比足印最窄處的寬度大1倍左右。如果二者的距離差不多,那麼寶寶為輕度扁平足。如果該距離僅為足印最窄處寬度的1半左右,則為中度扁平足。無凹陷存在,即為重度扁平足。

  2、胖寶寶的鞋子每3~5個月要更換

  導致寶寶扁平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分別是寶寶的韌帶力量不夠以及足底肌肉發育不良。這些都是先天的原因。但是,近年來小胖墩一多後,扁平足的發病率也提高了。

  有醫生做過統計,扁平足的發病率與寶寶的體重成正比。因為寶寶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階段,手腳的生長速度最快。而胖寶寶足部的肉肉比較多,如果鞋子小,肉擠在一起,時間長了就可能誘發扁平足。因此,寶寶3歲左右後,鞋子一般在3~5個月左右就應該更換了。

  如果你家的寶寶比較胖,那麼尤其需要一雙好鞋。寶寶鞋子的材料、形狀、高低、輕重都有講究。建議爸爸媽媽給寶寶選擇輕便的鞋子,鞋子緊貼腳底板。皮鞋底部應隨著腳底板的線條有輕微弧度,而運動鞋則需要透氣耐穿,不要太厚。

  此外,除了鞋子的長短,寬度也是需要爸爸媽媽留意。當寶寶穿好鞋子後,媽媽用手指按壓鞋面前部,看看腳趾和鞋之間是否有一定的活動縫隙。對於胖寶寶來說,早點在鞋子裡墊一個足弓墊並沒有壞處。

  3、寶寶不用太早學走路

  由於我們人體足部的軟骨很多,構造精細。因此,即便是通過手術,扁平足的問題也很難徹底解決。所以,醫生建議,媽媽可以給已經患有扁平足的寶寶,定做專門的扁平足鞋墊。

  當然,扁平足也可以預防並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糾正。首先,爸爸媽媽控制寶寶的體重很重要,避免過於肥胖。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寶寶不用太早學走路。

  寶寶學會站立後,爸爸媽媽也不要急著讓寶寶學走。因為,在足弓尚未較好形成的情況下,寶寶勉強練習走路,全身重量壓在足部,很容易使足弓過重而逐漸導致扁平足。這個時候,反倒更適合讓寶寶多練練爬行、翻跟斗。

  現在天氣冷了,爸爸媽媽也不要給小寶寶用熱水泡腳。因為寶寶足底的韌帶遇熱會變得松弛,不利足弓發育形成和維持。爸爸媽媽可以每天定時給寶寶做做足部肌肉鍛煉,如讓小寶寶踮起足尖站立。三四歲的寶寶則可以練習用足跟、足尖、足的外緣走路,這些都是預防和糾正扁平足的好方法。

  三、怎樣給寶寶選鞋?

  1、選鞋要看四元素

  而在談到如何給孩子選鞋時,吳昆英指出,兒童足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應有不同的護理方法。兒童在足部發育階段若穿著不適合的鞋,不但會妨礙足部骨骼發育,令扁平足後遺症惡化,還會增加韌帶損傷的機會。

  吳昆英建議,家長在給孩子選鞋的時候,要注意是否具備以下的健康元素:

  1)、有不同幅度足弓墊承托,以舒緩足弓疲勞,預防扁平足後遺症;

  2)、有堅硬的後跟杯,以穩定後跟骨,控制後足外翻的幅度;

  3)、前足有不同圍度的選擇,防止前掌過松過緊,增加足部舒適度;

  4)、定型中底設計,幫助穩定腳形,加強鞋墊的承托力。

  “白飯魚”不宜當運動鞋

  專家指出,目前市面上有一種廣東人稱之為“白飯魚”的帆布鞋,曾一度受到很多學生的熱烈追捧,不少學校也要求學生在上體育課的時候穿這種鞋。不過,中山大學醫學院義肢矯形課程教學顧問和兼職教授吳昆英認為,這種鞋的鞋身設計太過柔軟、吸震功能差,尤其是後跟杯及中底部分不夠穩定,不利於兒童足部的健康發展的。“特別對於患有扁平足的兒童,‘白飯魚’的鞋墊是無法預防扁平足後遺症的,長期穿著會使足弓變形,還有可能形成結構性扁平足。

  2、嬰幼兒選鞋“三步曲”

  第一階段:寶寶15個月前,爬行期至學步初期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嘗試站立和走路,此階段應多鼓勵寶寶在室內赤足,讓足部直接接觸地面,增加足底抓地感,培養平衡力。而為了保暖及避免足部受傷,在室內也鼓勵穿鞋底特薄及軟身的鞋子。而在室外,地面環境復雜,建議穿保護性較強的鞋子。

  第二階段:15個月後,學步初期(步態未穩)

  此階段的幼兒處於學步期階段,開始有較多走路的時間,但由於步態未穩,鼓勵穿鞋身前半部容易曲折的幼兒學步鞋。鞋子的鞋身最好是用網布設計的,鞋底要薄而柔軟,使鞋容易曲折,這樣孩子走路時才容易起步。

  第三階段:24個月後,穩步期(步態穩健)

  此階段的幼兒處於穩步階段,雙足長時間承受體重,足底有厚厚的脂肪遮蓋足弓,容易使足部扁平,同時也有較明顯的後足外翻及X形腿。此階段的幼兒應穿鞋身比較堅硬的幼兒穩步鞋。這類鞋需要有特別堅硬的後跟杯,進一步控制後足外翻,溫和承托足弓,同時鞋底也是要容易曲折的,便於起步。

  3、每4個月做定期足部檢查

  專家還建議兒童可透過多做一些鍛煉性的運動,如足尖運動、爪趾運動和彈跳性運動,幫助鍛煉足弓發展。

  另外,家長也要多留心兒童平時的生活姿勢,幫助兒童養成正確的坐姿和睡姿,減少兒童足部後遺症的機會。

  家長應為4~14歲的子女每4個月定期做一次足部檢查,了解兒童足部情況,及時預防和處理兒童足部問題。

    39健康網( 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