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症是一種以骨量減少和骨微結構破壞為特征,導致骨強度下降、脆性增加並易於骨折的代謝性骨病。目前,大多數的抗骨質疏松藥劑的藥理學作用是抑制骨吸收和骨代謝,減少骨折的風險,但不刺激新骨形成。
來自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 Papapoulos 博士總結了 2014 年關於骨質疏松症新型成骨治療藥物的主要臨床研究結果,該成果發表在 Nature Reviews of Endocrinology 雜志上。
1、特立帕肽
特立帕肽 (PTH1-34,甲狀旁腺素的重組形式)作為一種新型骨形成制劑,它不僅能刺激新骨形成和吸收,還能作用於活躍的骨重塑區。
有報道稱,相比單藥治療,患骨質疏松症的絕經女性在接受特立帕肽和狄諾塞麥(一種骨吸收抑制劑)聯合治療 1 年後,脊椎與髋部的骨密度明顯增加。然而,Leder 及其同事報告此項研究第二年的結果顯示,單藥治療(特立帕肽每天 20μg,狄諾塞麥每半年 60mg)和聯合治療無顯著差異。
Papapoulos 博士認為,最佳成本 - 效益方案是第 1 年聯合治療、第 2 年骨吸收抑制治療,這能最大化增加骨密度(BMD)。
另外,患嚴重疾病及近期骨折患者需要早期、快速增加骨量,因為他們在接下來的 1-2 年間新發骨折的風險極高。
2、骨硬化蛋白抑制劑
骨硬化蛋白是一種新型的成骨治療靶點,它由骨細胞特異性產生,作用是抑制骨形成。骨硬化蛋白在骨骼中特異性表達,抑制其表達可使骨量和骨強度顯著增加,且無骨外不良反應,是骨質疏松症的有效治療靶點。
動物模型研究結果發現,骨硬化蛋白抑制劑能增加所有骨骼的骨質形成,顯著增加骨強度,並不影響骨質吸收。骨硬化蛋白抑制劑增加骨強度的作用在測量骨代謝標記物水平的 I 期臨床研究中得到了證實。
兩種骨硬化蛋白抑制劑(romosozumab 和 blosozumab)的 II 期研究也證實了其作用:
(1)Recker 等納入 120 例年齡為 45-85 歲的絕經女性,骨密度 T 值在 2.0-3.5 之間。
受試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 blosozumab 組(劑量分別為每 4 周 180mg、每 2 周 180mg、每兩周 270mg;皮下注射),並給予鈣劑和維生素 D 補充治療 1 年。
結果表明,blosozumab 組患者脊椎骨密度呈劑量依賴性增加,分別為 8.4%,14.9% 和 17.0%;髋部骨密度分別增加 2.1%、4.5% 和 6.3%;股骨頸骨密度分別增加 2.7%、3.9% 和 6.3%;全身骨礦物質分別增加 1.7%、4.2% 和 7.3%。然而,blosozumab 對桡骨遠端的骨密度無影響。
(2)McClung 等納入 419 例年齡為 55-85 歲的絕境後期女性,骨密度 T 值在 2.0-3.5 之間。
受試者隨機分為陽性對照組(分別為阿侖膦酸鈉每周 70mg,口服;特立帕肽每天 20μg,皮下注射)、安慰劑組和 romosozumab 組(梯度分別為每月 70mg、140mg、210mg 及每 3 個月 140mg、210mg),並都給予鈣劑及維生素 D 治療。
結果表明,romosozumab 治療後各組骨密度值均明顯增加;高劑量組脊柱骨密度增加 11.3%,全髋增加 4.1%,股骨頸增加 3.7%。桡骨遠端的骨密度值在各組間無明顯差異。相比阿侖膦酸鈉和特立帕肽,romosozumab 治療後患者骨密度增加更顯著。
3、給臨床工作者的啟示
雖然骨硬化蛋白抑制劑抗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 III 期臨床進一步評估,目前研究結果初步表明骨硬化蛋白抑制劑可用於絕經女性治療骨質疏松。
特立帕肽作為一種新型骨形成制劑,也為骨質疏松症的治療帶來了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