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手術治療 >> 脊髓電刺激治療慢性疼痛

脊髓電刺激治療慢性疼痛

  脊髓電刺激是治療慢性頑固性疼痛的一種方法。此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植入患者脊髓硬膜外間隙的電極,植入腹部或臀部皮下的發放電脈沖的刺激器,以及連接兩者的延伸導線。脊髓電刺激治療的原理主要是:通過植入脊髓硬膜外間隙的電極傳遞的電刺激,阻斷疼痛信號通過脊髓向大腦傳遞,使疼痛信號無法到達大腦皮層,從而達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脊髓電刺激的臨床適應症:

  脊髓電刺激主要用於治療慢性頑固性神經源性疼痛。適應症主要有:①交感神經功能失調和周圍血管性病變引起的頑固性疼痛;②范圍較大的肩背痛、腰背痛和周圍神經性疼痛;③殘肢痛、幻肢痛和脊髓損傷後疼痛;④臂叢神經撕脫傷後和腰叢神經撕脫傷後疼痛;⑤復雜性局部疼痛綜合征;⑥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等。其中國內外公認的最佳適應症有:背部手術失敗綜合症、復雜性局灶性疼痛綜合症(CRPSI、II)、末梢血運循環障礙性病變、粘連性蛛網膜炎、幻肢/殘肢痛等。新近的研究認為,脊髓神經電刺激除鎮痛外還可試用於某些疾病的神經功能恢復,如多發性硬化、亞急性視神經脊髓病變等。也有的學者試用於意識障礙、肌痙攣等。

脊髓電刺激治療慢性疼痛

  手術操作:

  1.篩選測試:

  首先進行測試刺激。患者取俯臥位,局麻下進行電極硬膜外置入。測試成功的關鍵是將刺激電極准確地植入到疼痛相應的脊髓階段,尋找患者主訴整個疼痛區都出現異常感覺的電極位置。然後固定電極與體外刺激器相連進行臨時測試。疼痛評估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若疼痛緩解達50%以上、生活質量顯著改善、鎮痛藥物用量明顯減少的話,則表明測試成功,(刺激參數:刺激頻率多在5~500Hz之間,電壓0.3~15V,波寬0.1~1.0msec。以患者自覺疼痛緩解、感覺舒適為宜)。

  2.具體的步驟:

  (1)患者准備術前應進行健康教育,尤其是疼痛學方面的相關知識,使患者一定要認識到疼痛的多樣性,疼痛的本質是由感覺和情緒組成。這一點在評價疼痛緩解度方面極為重要。術前檢查方面,除一般外科術前檢查外,要著重了解患者的椎管內情況,特別是擬定穿刺間隙及刺激電極走行方向是否通暢,相應脊髓節段有無病變等。

  (2)患者一般采取俯臥位、開放靜脈、進行循環呼吸監測,常規消毒、鋪巾。用C型臂X線透視法確定適合的穿刺椎間隙,並在皮膚上作出相應進針穿刺點標記。

  (3)麻醉局部麻醉手術區域。

  (4)從標記的椎間隙穿刺,向頭部進針,傾斜角度小於45度。在透視下確認進針位置。如果患者疼痛范圍較大,可選擇使用兩個電極,這時需要穿刺二根針,兩根穿刺針可以平行或者相差一個階段。

  (5)應用阻力消失法及X線確認穿刺針進入硬膜外腔。

  (6)導入臨時測試電極,並在透視下確認位置。若臨時刺激電極置入困難,可小心使用硬膜外導絲,在X線引導下按預定方向探路,然後撤出導絲,再行電極植入。

  (7)電極置入成功後,將電極末端與體外臨時延伸導線、體外刺激器連接。

  (8)進行測試尋找患者主訴整個疼痛區都出現異常感覺的電極位置,即刺激所產生的麻刺感能完全或基本覆蓋患者主訴疼痛范圍。

  (9)測試成功後,固定臨時電極,准備4~7天的連續體外測試。

  (10)永久植入經過4~7天的連續體外測試,疼痛程度明顯緩解(VAS評分降低50%以上),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可考慮進行永久電極植入。過程基本同上。

  臨床效果:

  1.對40例慢性疼痛患者進行測試刺激的結果表明,75%(30/40)的患者VAS評分顯著降低(刺激前7.23&plusmn;1.43,刺激後2.16±1.75P<0.01),測試期間完全停用鎮痛劑。其余10例患者因疼痛緩解程度小於50%而放棄電刺激治療。<span="">

  2.生活質量改善表現為軀體活動度明顯增加、能積極進行社交活動動及自我放松能力增強。

  3.睡眠障礙改善因疼痛引起的睡眠困難以及從睡眠中痛醒等情況有了顯著的減輕。

  合並症:

  脊髓電刺激刺激治療慢性疼痛是一種微創手術,在C臂機的引導下操作,具有手術的安全性高,臨床效果好,並發症少等優點,可能發生的並發症主要有以下幾點:

  1﹒出血:脊髓電刺激置入過程中出血比較罕見。由於胸腹壁、腰曲血管並不豐富,不太容易導致淺層大的出血。一般在進行下一步手術操作時,用紗布或棉塞暫時塞住傷口即可解決問題。皮下隧道過淺,可導致皮下出血和淤斑。硬膜外出血十分罕見,一旦出現後果嚴重,術前排除凝血功能異常或正在進行抗凝治療的患者可以避免其發生。術前應常規進行凝血四項檢查。

  2﹒血腫:血腫和血清腫的發生率報道不一,但很少發生在脊髓電刺激置入術後,預防的主要措施是防止皮袋留下死腔。即使發生局部小的血腫,大多會自行消失,術後使用腹帶可以加快血腫吸收。

  3﹒局部感染:局部感染並非常見並發症。據報道,發生率不到4%,如感染發生在淺部(IPG包埋區域的蜂窩織炎),使用足量的胃腸外抗生素可以有效逆轉;如出現膿腫並向深部蔓延,尤其沿導聯線向硬膜外入口處蔓延,應毫不猶豫將置入物取出。

  4﹒硬膜外血腫和感染:發生率小於0.3%。硬膜外感染和硬膜外血腫並發感染症狀相似,以感染區域劇烈的脊柱痛為顯著特征,對軀體振動尤為敏感。嚴重時可出現全身感染症狀或腦膜刺激征。一旦出現,需行外科治療,並拔出置入物。

  5﹒腦脊液漏:腦脊液漏的發生率約為0.3%,多因硬膜外穿刺時穿破硬脊膜、放置導聯時造成硬脊膜穿孔所造成。此外,硬膜外腔有粘連時,使用硬膜外擴張管也易穿破硬脊膜,不主張輕易使用。導聯置入鞘內,很低振幅即可產生很大的刺激范圍,因此不難辨別。此時,應在新的水平和角度重新穿刺,避免導聯再次置入鞘內。腦脊液漏呈自限性,主要出現體位性頭痛、頭暈,一般去枕平臥可減輕症狀,必要時給予補液和鎮痛治療。持續的腦脊液漏需手術治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