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手綜合征”是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慢性並發症,表現為肩、手疼痛和運動障礙。中醫專家的體會是:針灸、按摩、隔物艾灸及中藥內服、熏蒸有助於消除水腫,減輕疼痛,促進整體的功能恢復。
專家指出,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生活壓力的增大、飲食結構的失調和體育鍛煉的減少,在衛生條件改善的同時,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卻“逆勢飛揚”。而在腦血管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常會出現各種並發症,讓患者倍感苦惱——其中之一就是“肩手綜合征”。
在腦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是腦卒中,也叫腦血管意外,是指腦血管疾病病人因各種誘發因素,引起的腦內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而造成腦血液循環障礙。那麼,腦卒中的患者為啥容易罹患“肩手綜合征”呢?專家介紹說,這是因為腦卒中發生後,病人的植物神經中樞受損,癱瘓側血管運動和皮膚腺分泌功能出現紊亂,加上其長期處於臥位或坐在輪椅上,忽略或不願意活動肢體關節,使關節制動時間過長,抑制了正常的運動功能。如腕關節長時間屈曲,腕管被壓,靜脈、淋巴回流受阻,就會引發腫脹和疼痛。
按“肩手綜合征”的發展規律,醫學界現將其分為3個階段:早期為突然出現的偏癱一側手部浮腫、疼痛,肩部也為之痛楚,因浮腫、疼痛又使活動進一步受限;當被動活動時,其肩、手及上肢肌肉劇烈疼痛,而且多伴有肩關節半脫位,手部皮膚變薄及顏色改變、脫屑,手指多呈伸直位,不能屈曲。中期可有明顯的手部肌肉萎縮、疼痛及水腫,手指關節活動明顯受限。晚期患手則已出現特征性畸形,手的運動功能將永久喪失。
“為避免‘肩手綜合征’快速步入中、晚期,首先要預防和護理,因為防范未然永遠是最有效的方法。”專家的經驗是,患者首要的任務是學會良好的肢體擺放。在未接受指導時,患者的手腕幾乎都是處於屈曲位;如果有吊帶或坐位時手放在膝上,手腕的屈曲更明顯。而良好肢位要求在任何體位時,都應避免關節的屈曲,保證腕關節每天24小時都處於背伸位。
同時,專家建議患者盡早開展運動療法,讓其主動活動,自己利用健手握住患手做患側上肢的上牽運動及手指腕關節的屈曲背伸運動,防止出現關節活動受限。被動活動關節時動作應緩和,患手過度被動活動,有可能導致關節及其周圍結構的損傷。此外,早期適當采用肩吊帶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肩吊帶在坐位或站立時可將患肢加以懸吊,有效防止肩關節脫位或肩關節的過度牽拉。
在本病的治療上,目前病人主要還是短期服用少量的類固醇藥物緩解和鎮痛,無法進一步改善症狀。作為中醫學資深專家,專家的體會是:針灸、按摩、隔物艾灸及中藥內服、熏蒸有助於消除水腫,減輕疼痛,促進整體的功能恢復。
在針灸時,他一般選取患者肩前、肩後、肩髃、臂臑、曲池、曲澤、手三裡、孔最、內關、外關、合谷、腕骨等穴位,通過針刺遠端手部穴並留針,同時指導患者做主動或被動關節伸展、旋轉畫圓運動,鎮痛效果極佳。
在按摩過程中,專家注重對病人患肩的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肩胛周圍肌肉給予輕柔按摩,並對痛點進行按壓刺激,以誘發其肌肉收縮,明顯緩解疼痛並促進了關節處的血液循環。
隔物艾灸是一種安全、無痛、有效的方法。專家在臨床中將具有溫經活血、通絡止痺作用的艾餅置於患者疼痛的關節處,以50℃的溫熱效應持續施灸,達到了消除炎症、減輕病痛、舒利關節的效果。
從中醫學的角度看,“肩手綜合征”的病機為“本虛標實”,在“本”為髒腑功能失調引起的氣虛血少,在“標”為氣滯血瘀、脈道不利所致的營衛失調,屬氣虛血瘀、絡阻不通之證。專家在臨診中主要以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為治則,且注重標本兼治。在用藥組方時,取溫經通絡,散寒止痛、川芎養血行血、益氣和衛、活血祛疲;羌活祛風勝濕,闊痺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溫經通絡、祛瘀除痺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