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中醫骨科 >> 中藥合並針推治療肩周炎

中藥合並針推治療肩周炎

  患者因受涼而致左肩關節周圍炎3月,遇寒加重,得熱則緩;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此乃“風寒痺阻”所致,采用針灸、推拿及內服當歸四逆湯加減以達祛風散寒、活血止痛。本案體現了藥物與非藥物療法相結合治療筋傷病的學術思想。

  陳某某,女,53歲,餐飲業退休人員。2010年11月9日初診。

  患者因“左肩關節疼痛伴活動不便3月”前來就診。患者於3月前因受涼而致左肩疼痛,並伴見左肩關節活動受限,以左手後背功能受限為明顯,經盲人按摩治療後症狀稍有緩解。CR片示左肩部骨質未見明顯異常。查體見左肩部未見明顯腫脹,左肩部喙突及肱骨結節間溝處壓痛明顯,左肩峰外下緣壓痛,左側三角肌處輕微壓痛,左肩胛骨內側緣壓痛,左上肢上舉130度、外展110度,後伸10度,內收30度,後背可觸及腰5椎棘突。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

  此患者為中年女性,年過五旬,月事已絕,天癸已竭,肝腎漸虧,氣血不足,風寒之邪易乘虛而入,客於肩部經脈,血受寒則凝,脈絡拘急則痛;風寒之邪侵淫於筋、肉及關節,筋脈凝滯,瘀血阻絡,不通則痛,故而出現左肩疼痛、活動不便等症狀,其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舌脈合參。郭劍華辨為“風寒痺阻”之“漏肩風”;西醫診斷為左肩關節周圍炎。

  治療以“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為法。針刺左側天宗穴,進針得氣後針尖調向左肩部,用滯針法使針感向左肩及上臂部放射為佳,不留針;針刺肩髎、肩髃、肩貞、臂臑穴,采用捻轉瀉法,配合溫針灸2壯;推拿以放松類手法為主,待肌肉放松後采用關節松動扳法,以患者能承受為度;以上方法日1次,並囑其加強左肩關節主動適宜功能鍛煉。

<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http://www.jianke.com/zypd/' _fcksavedurl='http://www.jianke.com/zypd/' target='_blank'><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http://www.jianke.com/zypd/' _fcksavedurl='http://www.jianke.com/zypd/' target='_blank'>中藥</a></a>合並針推治療肩周炎

  二診(2010年11月18日):患者經以上方法治療10天後左肩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夜間疼痛消失,睡眠恢復正常,左肩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續前法繼續治療。

  三診(2010年11月28日):患者因再次受涼而致左肩部疼痛較前加重,但其活動功能基本正常,舌質淡,苔薄白微膩,脈細緊。郭劍華認為此因“氣血不足,寒客經脈”所致,予以當歸四逆湯加減,以“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處方:當歸20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細辛3克,炙甘草6克,大棗10克,通草6克,桑枝15克,羌活12克,防風12克,川芎10克,5劑,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日1劑。

  配合溫針灸大椎、肩髎、肩髃、臂臑2壯;左肩局部拔罐5分鐘。囑其避風寒,加強左肩關節適宜功能鍛煉。

  四診(2010年12月7日):患者左肩疼痛消失,功能恢復正常。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由於肩周的肌肉、肌腱、韌帶、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發生慢性無菌性炎症,導致關節內外粘連,阻礙肩關節活動所致,又稱為粘連性肩關節炎、五十肩、凍結肩、漏肩風。本病好發於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女多於男(約3:1),右肩多於左肩,多數為慢性起病。本病預後良好,有自愈的傾向,痊愈後也可再復發。中醫學認為人到中年後,氣血始衰、肝腎不足、經脈空虛、筋骨失養,如果過度勞累,外感之風寒濕邪就會乘虛而入,阻滯經絡或勞傷經脈,引起氣血閉阻,導致肩部經氣不利,從而誘發肩周炎。肩部為手三陽經所過之處,采用滯針法刺激天宗穴,可疏通肩部經氣,使其通則不痛;《內經》雲:“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卷,縮卷則脈绌急,绌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溫針灸肩髎、肩髃、肩貞、臂臑四穴,通過刺激局部穴位,發揮針與灸的雙重作用,達到調節人體氣血和經氣,使局部氣血旺盛、經氣匯集,達到祛邪外出、溫經散寒、疏經通絡的目的。通過推拿則可以放松局部肌肉,解除粘連,利於肩關節功能的恢復。

  三診時由於患者復感風寒之邪而加重病情,以“寒則溫之”為治則,在溫針灸和拔罐祛風散寒的基礎上,郭劍華選取張仲景為傷寒厥陰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所設之當歸四逆湯,隨證加減,意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再配以患者主動加強患肩關節的主動功能鍛煉,並做到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從而使肩關節功能恢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