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中醫骨科 >> 對症治療關節疼痛 中醫有哪些飲食建議

對症治療關節疼痛 中醫有哪些飲食建議

  關節疼痛主要是由於關節炎或關節病引起。關節疼痛牽涉范圍非常廣泛並且種類繁多,在中醫病症中屬於肢節痛、肢節腫痛、痺證、痛風等病症范疇。 關節疼痛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非常注重預防,那麼,中醫是如何看待關節疼痛的呢?在預防和治療關節疼痛方面有哪些建議呢?下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吧。

對症治療關節疼痛 中醫有哪些飲食建議

  肢節痛

  肢節痛,即四肢關節疼痛。因風濕、痰飲、瘀血流滯經絡,或血虛不能養筋所致。《丹溪心法·附肢節痛》:“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如肥人肢節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節痛,是血虛,宜四物加防風、羌活;如瘦人性急躁而肢節痛發熱,是血熱,宜四物湯加黃芩、酒炒黃柏。”“如倦怠無力而肢節痛,此是氣虛,兼有痰飲流注,宜參、術、星、半。”

  肢節腫痛

  肢節腫痛,即四肢關節腫脹疼痛。因風、寒、濕、熱侵襲或瘀阻經絡所致。《張氏醫通·身體痛》:“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蓋為風寒所郁,而發動於經絡之中,濕熱流注於肢節之間而無已也。”《丹溪心法·肢節痛》:“如肢節腫痛,脈滑者,當用燥濕,宜蒼術、南星、兼行氣藥木香、枳殼、槟榔,在下者加漢防己。若肢節腫痛脈澀數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雜病源流犀燭·諸痺源流》治肢節腫痛,日夜不休者,用沒藥散、虎骨丸。

  產後痺證

  產後痺證,指產褥期間出現肢體、腰膝、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者,又稱產後關節痛,或產後遍身疼痛。如已過產褥期,則屬內科范圍。多因產後氣血大虛,血虛筋脈失養;或氣虛衛陽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襲入關節肌肉,痺阻經脈而致全身肢節酸痛;或瘀血阻滯脈絡,氣血運行受阻所致。臨床以痛痺、行痺較為多見。治宜扶正為主,佐以祛邪。血虛證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秦艽、當歸、雞血籐;外邪侵入者用獨活寄生湯;血瘀證用四物湯加澤蘭、桃仁、紅花、沒藥等。亦可選用荊防四物湯隨證加減。產後痺證,正氣甚虛,切忌浪用辛燥之藥。

  痛風

  古籍另有歷節、白虎歷節、白虎風等名,或認為痛風屬痺證范疇,與痛痺、風痺關系密切。關於此病病因。《明醫指掌》卷六:“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或涉冷受濕取涼,熱血得寒則污濁凝泣,不得運行,所以作痛。”或因內傷、氣血虧損、外感風寒或濕痰陰火流滯經絡。症見四肢,或腰背劇痛,又以指趾關節腫痛、畸形為多見。《張氏醫通》:“痛風一證,《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痺,《金匮》名曰歷節,後世更名白虎歷節。……”《醫略六書·痛風》闡述此病證治謂:“輕則骨節疼痛,走注四肢,難以轉側,肢節或紅或腫;甚則遍體瘰塊,或腫如匏,或痛如掣,晝靜夜劇。……主以四物湯加秦艽、威靈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濕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紅花;濕熱加蒼術、黃柏;氣虛加人參、黃芪;血虛加阿膠、黃明膠;陰虛加生地、龜板;陽虛加虎骨、鹿茸。”寒甚者,用烏頭湯、倉公當歸湯;化熱者,可用《千金》犀角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或清熱定痛湯(林開燧《雜症會心錄》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