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折 >> 關於骨折 >> 骨折後怎麼鍛煉?骨折後小心“骨折病”

骨折後怎麼鍛煉?骨折後小心“骨折病”

  骨折是由於遭受外界暴力或自身原因而導致骨頭斷裂、粉碎或受壓塌陷,需要采用手法或手術治療。有些患者在治療後采取錯誤的休養方式,反而導致關節腫脹僵硬、功能障礙、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等綜合征的發生。病人年齡越大,固定時間越長,這些症狀越嚴重,恢復起來也越困難。

  按摩或熱療引起受傷部位腫脹

  對於急性外傷或手術後的病人,許多患者會在局部進行按摩或做些熱敷,誤認為這樣可活血化瘀止痛,結果導致病人受傷處異常腫脹疼痛,重者甚至出現血管神經損傷,嚴重影響療效。

  專家解析:事實上,一般受傷後24小時內,較大手術後72小時內,是不宜在創傷局部按摩和熱療的,因為此期是急性炎症水腫期,創傷局部揉按和熱療不利組織修復,會影響下一步的治療,在急性創傷後應立即制動,做些冰敷,送到醫院,由醫生予以專業的處置,如冷療、患肢抬高、結合表淺輕柔的淋巴按摩等。

骨折後怎麼鍛煉?骨折後小心“骨折病”

  長期臥床不動引起肌肉萎縮等並發症

  有句老話“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需臥床靜養”,這常常人們觀念上的最大誤區。骨折或手術後是需要相對制動,但不等於人們誤認為的完全不動,尤其是年老體弱患者,往往因體弱更加缺乏運動,可導致一系列的臥床並發症。這些並發症在內髒系統包括心肺功能下降、肺部感染;壓瘡、骨質疏松、肌肉萎縮無力。

  長期不動還可引起體質虛弱、痛阈下降、情緒低落等從而影響恢復。並發症中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較高,致死率也高。

  專家解析:早期進行下肢肌肉主動收縮是預防血栓的一個有效方法。現代醫學認為早期康復運動對肢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骨折或手術後,應遵從骨科醫生或康復醫生的專業意見,在他們的指導下進行系統科學的康復運動和治療。

  如何預防“骨折病”?

  骨折病最為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進行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提倡一個“早”字。骨骼和肌肉屬於運動系統,其功能特點是用進廢退。在肢體固定或牽引的同時就應進行功能鍛煉。有人生怕傷肢包上了石膏或樹脂、上了夾板後難以活動,又生怕活動以後接好的斷骨會發生錯位。其實,這裡所說的早期功能鍛煉是指活動身體未受傷部位。人體是一個整體,骨折後血離經脈,瘀積不散,對愈合、生長不利。全身活動後則有助於血脈流通、化瘀消腫。病情許可的活動,可以促進受傷部位新陳代謝、減少滲出、消腫止痛。經過適當活動,病人感到精神好轉、食欲增加、睡眠加深。這無疑可以促進骨折愈合,有助於早日解除固定。

  功能鍛煉是在醫生指導下、局限於一定范圍內的活動。比如前臂骨折後,腕關節、肘關節活動受到石膏、樹脂或夾板限制,但手指關節是允許活動的,可多作抓握等動作,以促使血脈流通、改善末梢循環。固定在裡面的肌肉也可以不時作“用勁”(即靜力收縮)、放松的動作,以防止肌肉萎縮、骨質脫鈣,改善靜脈回流。一般說來,夾板固定的范圍比石膏、樹脂管型要小。活動起來要方便些。

  一旦解除固定,要抓緊時間活動鍛煉。此時病人往往擔心斷骨長得不牢、活動後會再次折斷;同時,活動時肢體、關節酸痛,有的甚至難以忍受,因此害怕活動。對此,要相信醫生的判斷,如果骨折沒有長牢,醫生是不會允許負重或用力活動的。既然解除了固定,就意味著骨折臨床愈合,按照醫生規定的范圍和強度進行功能鍛煉,是安全可行的。一般說,功能鍛煉時的疼痛,常人可以忍受。同時要認識到,如果因怕痛不抓緊鍛煉,恢復其功能,錯過時機,使本來可逆轉的關節僵直定形,便難以逆轉,造成殘廢,遺恨終生。另外,也可采用一些輔助措施:如用中藥熏洗患處關節,以活血舒筋、減輕疼痛;做超短波、紅外線等理療(有金屬內固定材料者慎用超短波);條件好的,可借助各種練習器活動。

  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關節活動每天增加1~2°即可,不要急於求成。有些人不按客觀規律辦事,用粗暴力量扳拉僵硬的關節,以致關節內外撕扯出血,不但引起難以忍受的疼痛,還會加重粘連,影響治療效果。臥床過久的病人,突然站立時容易眩暈,可先練坐起,再短時間站立,逐步適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