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尤其是股骨頸骨折,是比較嚴重的損傷,愈合時間長。有的治療方法要求較長時間臥床。
傷後氣血受損,局部經脈不暢,關節長期固定、牽引,不活動;周圍組織間隙內漿液滲出,纖維蛋白沉積,致使內外粘連攣縮,失去彈性。就像門窗上的合頁久不使用,便會銹蝕不靈一樣,關節長期不活動,也就因此“銹蝕”,發生粘連、僵硬。股骨頸骨折發生在關節內,這種變化更大。老年人機體代謝率降低,關節已有潛在退行性改變,更加容易受害。骨折愈合後下床活動早期,普遍有關節僵硬,活動不靈。通過康復鍛煉,絕大部分病人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少數難以恢復的,可以作關節松解或關節置換。
人體的血液循環,從動脈經毛細血管到靜脈。如果靜脈壓力升高,回流不暢,水分就會從毛細血管滲漏出來進入組織,引起水腫。下肢骨折長期平臥在床,下肢靜脈回流所要克服的阻力比站立時要小。時間一久,身體就慢慢適應了這種低阻力的回流方式。愈合後恢復站立行走,下肢血管又難以馬上適應骨折前的高阻力回流狀態,因而常有一段時間的下肢水腫。腳踝離心髒較遠,表現尤為明顯。除水腫外,還有皮膚顏色發紫,無明顯疼痛和瘙癢。
外搽紅花油、正骨水等藥,或中藥伸筋草、秦艽、桑枝、赤芍、防風、透骨草、蒼術、紅花等加水煎湯,放至溫熱,熏洗患處關節,一日2次,可以活血舒筋,減輕疼痛,促進恢復。溫泉水療、超短波、紅外線等理療(有金屬內固定材料者慎用超短波)也有一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