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頸椎病 >> 頸椎病症狀 >> 頸椎病的X線診斷

頸椎病的X線診斷

  眾所周知,常規X線檢查對頸椎病的診斷和隨訪有重要價值,筆者收集與臨床診斷相符的500例頸椎病病例,通過對其X線檢查資料進行具體分析和討論,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00例,男368例,女132例,男女比例約2.8∶1,年齡38~79歲,中位年齡62歲,其中38~40歲5例,41~50歲74例,51~60歲236例,60~70歲139例,70歲以上46例。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4年。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投照常規頸椎正側位,其中376例加攝雙斜位片。

  2 結果

  2.1 頸椎椎間隙變窄和(或)椎體前後緣骨刺

  單發者395例,其中C4~5有54例,C5~6有213例,C6~7128例。多發者105例,其中C4~6有44例,C5~761例。

  2.2 頸椎生理弧弓改變及頸椎滑脫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337例,後突46例,頸椎滑脫35例。

  2.3 鉤突增生的形態

  尖狀245例,唇樣98例,角狀22例,斜坡狀46例,混合型8例。

  2.4 鉤突關節增生變形變窄的部位

  單側者162例,其中C4~5占33例,C5~6有8例,C6~7有49例;雙側者277例,其中C4~5有71例,C5~6有112例,C6~7有94例。

  2.5 韌帶鈣化

  共181例。發生於項韌帶者127例,前縱韌帶鈣化43例,後縱韌帶鈣化8例,項韌帶和前縱韌帶鈣化並存者3例。

  2.6 其他

  椎小關節面硬化者78例,椎體後緣“雙邊”征象28例。

  3 討論

  3.1 頸椎病X線表現分析

  3.1.1 頸椎椎間隙變窄和(或)椎體前後緣骨刺

  形成是本病的主要征象。本組資料統計表明,其好發部位主要累及C5~6,C6~7次之,C4~5較少。這與下頸椎活動度較大,易遭受損傷有關。

  3.1.2 頸椎生理弧弓改變及頸椎滑脫

  生理曲度測量方法為自樞椎齒狀突的後上緣至C7後下緣做連線,測量該直線與頸椎後緣之間的最大垂直距離,即深度。正常值為(12±5)mm。深度測值<0.7cm為頸椎曲度變直,深度為負值屬於後凸。此種改變與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髓核脫出有關。但應注意排除因軟組織扭傷或炎症所致的曲度改變。頸椎滑脫為上位椎體向下位椎體前方或後方滑移,致使連續的弧形曲線失常。本組資料有35例出現此征象。產生椎體滑脫的原因為椎間盤退行性變,椎間隙變窄及椎小關節韌帶松弛,導致受累椎體滑移或旋轉。

  3.1.3 鉤椎關節改變

  本組中正位片上鉤突向上方增生者多呈尖狀,向外上方增生常呈角狀或斜坡狀,鉤突分別向上與外方呈唇狀。筆者的體會是鉤突輕度增生變形,在正位及左右斜位片上顯示較好。

  3.1.4 韌帶鈣化

  本組中以項韌帶鈣化最常見,前與後縱韌帶鈣化較少見,項韌帶鈣化多呈兩端圓鈍的短柱狀影,部分呈節段性。項韌帶鈣化部位多與病變椎體相對應。

  3.2 臨床意義

  (1) 對頸椎病的定義目前意見不完全一致,但多數認為因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改變所致和壓迫鄰近組織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征者稱為頸椎病。

  (2) 頸椎椎間盤退變指繼發的骨關節增生可不伴有症狀而被偶然發現,也可在一定條件下引起多種臨床表現,鉤椎關節聯合邊緣骨刺可壓迫神經根,椎小關節突肥大增生及椎小關節半脫位可推擠椎動脈及交感神經而出現椎動脈綜合征,突入椎管的椎體後緣骨刺和(或)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可導致吞咽困難。加上個體感受不同,頸部運動及神經分布變異,症狀表現更為復雜。因此,在X線檢查時必須和臨床表現仔細對照,以除外其他器質性病變,提高本病的准確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