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頸椎病 >> 頸椎病症狀 >> 脊髓型頸椎病的相關知識

脊髓型頸椎病的相關知識

  脊髓型頸椎病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特征。如骨贅發生於頸椎體後方中央部分,或骨關節移位,則主要是脊髓受壓或脊髓前動脈受壓。亦可有神經根同時受壓的混合表現。

脊髓型頸椎病的相關知識
小編提醒:頸椎病中醫的四種病因


  【病因病機】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外傷 頸椎位於頭顱和胸椎之間,是人體脊柱活動范圍最大的部位,受傷的機會也較多,青少年時頸部外傷是導致中年後發病的重要因素。據報道5%~15%的頸椎病人有急性外傷史。特別是頸椎骨折、脫位後出血、水腫波及椎間孔,骨折碎片移位直接壓迫脊髓或血管神經而引起的病理變化,或骨折後局部形成的骨痂刺激脊神經根、脊髓,椎體脫位或半脫位,使椎管變窄等均可產生脊髓的壓迫而引起臨床症狀。

  (二)頸部的慢性勞損 長期低頭工作或姿勢不良,引起頸部的肌肉、韌帶與關節的勞損,患椎骨關節增生炎性退變,頸椎生理曲度後凸,頸椎失穩、錯縫,與相應患椎後方骨贅突入椎管內,均可導致脊髓受壓發病。

  (三)頸椎退行性變 年老體弱,肝腎不足,筋骨懈惰,可引起頸部韌帶鈣化。頸椎間盤、椎體、椎間小關節等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若頸椎間盤突出物突向椎體後方,則壓迫脊髓,造成脊髓型頸椎病。

  (四)椎管狹窄 由於頸椎間盤退變,纖維環向椎管內膨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突向椎管內,導致椎管狹窄。同時,椎間隙發生變窄時,黃韌帶松弛、頸椎骨關節錯位、失穩,可發生代償性韌帶增厚及骨質增生,加重頸椎狹窄的發生。有的由於先天胚胎發育過程中椎孔本身狹窄,加之移位,可造成相鄰椎孔間狹窄,而使脊髓受壓發生病理變化。這是脊髓型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當脊髓受壓時間長,病變繼續發展時,可出現脊髓變性、軟化,甚至出現脊髓空洞,病變區神經根也因受壓而使神經根袖纖維化,嚴重壓迫可發生瓦勒變性。

  (五)髓內血循環受阻 脊髓型頸椎病在病理變化中,如果引起的椎管狹窄改變到一定程度時,脊髓可受到壓迫性損害,壓迫應力耐受較弱的髓中心部灰質及側索等部位,使髓內血循受阻,受壓部位發生血管擴張,甚至斷裂。局部病變組織因血瘀氣滯,組織血氧供應減少,可出現神經細胞萎縮壞死,空胞變性及出血等。說明脊髓由於受壓、缺血可引起組織病理性改變。

  服部根據文獻報道,病變部在頸椎5~7的13具屍體標本,經病理解剖學研究,發現受累部相當於頸6髓節平面;由於頸髓缺血,引起受損的神經組織依次為灰質、錐體側束、脊髓丘腦束和後索。

  (六)生物運動力學的影響 頸椎椎管狹窄而導致的脊髓型頸椎病,在不明確診斷之前,若頸椎伸屈過度時,可引起其繼發性的病理變化。由於頸椎上部和延髓及顱內腦干相連,當頸前屈度較大,頸髓受到較大的牽扯應力從偏後椎管內拉向前移,使頸髓變細,椎體後緣突入椎管內,骨贅或椎間盤組織就可壓迫磨擦頸髓致傷。頸後伸度較大時,頸髓增粗並貼向後方,椎管內前方的後縱韌帶變性增厚,後方黃韌帶向椎管內隆起皺褶,使椎管前後徑減小0.5~1.0毫米。在椎管狹窄壓迫頸髓時,反復作頸椎的前屈、後伸,范圍較大時,頸髓隨之向上向下移動,可導致頸髓運動性摩擦創傷。所以說,頸椎在前屈後伸生物運動力學的影響下,常促使頸髓病損加重。

  【臨床表現及診斷】

  (-)臨床表現 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無力、顫抖,行走困難,繼而雙側上肢發麻,握力減弱,容易失落物品。上述症狀加重時,可有便秘、排尿困難與尿潴留或尿失禁症狀,或臥床不起,也可並發頭昏、眼花、吞咽困難,面部出汗異常等交感神經症狀。

  1、中央型病變初期頸髓灰質的前角和後角運動神經細胞的損害較突出。上肢麻木、力弱,手部小肌肉受累,手部動作遲鈍,精細運動功能障礙,無名指、小指麻木明顯。常累及骨間肌。魚際肌萎縮等。屬下運動神經無病損。為周圍型麻痺,受累肌張力、腱反謝減弱或消失,受累前角細胞支配肌萎縮和變性反應。

  2、錐體束型病變 中央型病變發展,錐體束常受累,下肢麻木、力弱、踏棉感。甚者下肢發緊,行走困難,易摔倒,或痙攣等。

  早期錐體側束上肢傳導束部分缺血病變,因支配下肢傳導束後索動脈較豐富,病損較輕,肢體肌張力僅有不同程度增高。當病變累及3、4頸髓節時Hoffmann征陽性,錐體側束的下肢傳導束所缺血性病變加重,下肢肌張力明顯增高,腱反謝亢進,各部分位置覺、振動覺減弱或喪失,對側身體相應部痛覺、溫覺減低或喪失。

  3、橫貫型病變 為錐體束病變向周圍擴展,位於前、側索部的脊髓丘腦束發生缺血病損。脊髓型各病型的主要症狀和體征如下表(表5-1):

  表5-1 脊髓型頸椎病分型的症狀與體征表:

  病 型 症 狀 體 征

  中央型 上肢麻木感或酸脹,

  上肢肌力減弱,

  手指精細運動障礙 上肢部分肌萎縮,

  上肢腱反謝減弱或正常,

  上肢感覺異常

  錐體束型 中央型症狀

  下肢力弱→步行困難 中央型體征

  上肢腱反謝異常,下肢肌張力增高,

  上、下肢病理反謝(+)或(-)

  橫貫型 中央型+錐體束型症狀

  軀干、干肢部麻木感或酸脹 中央型+錐體束型體征

  軀干及干肢痛、溫覺減弱

  (二)診斷依據 脊髓型頸椎病有部分病人的症狀容易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科或內科疾病相混淆。臨床上應結合主訴、症狀、體征及頸椎X線片等進行分析,以作出早期診斷:①40歲以上,有外傷史,結合上述症狀及體征,可考慮為本病。②病變節段不如神經根型明確,亦可多節段性,多為慢性發病,多數病人的症狀逐漸加重,部分病人病情發展較快。③病情發展到錐體側束病變時,下肢發軟、力弱或行走費力等;病變累及脊髓丘腦束時,患者多有胸背部以下感覺差或有麻木感;頸髓灰質前、後角發生病變時,局限於上肢有力減弱和肌肉萎縮,後者以上肢遠側手部小肌肉較明顯;橫貫型病變的病例可出現軀干部傳導性痛覺損害區,需作胸背部詳細檢查。④腰穿行腦脊液動力檢查。可見有不同程度的梗阻表現。⑤肌張力可能增高,腱反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髌腱、跟腱反射)可亢進。常可引出病理反射,如霍夫曼征(Hoffmann征)、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等陽性,甚至可出現踝陣攣和髌陣攣。③頸椎X線片檢查,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向後成角或椎體後移,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體後緣有明顯的骨質增生突向椎管內,椎間隙狹窄,椎間孔縮小。脊髓造影、造影劑在頸椎間隙部分、完全受阻,可確定病變部位和受壓情況)⑦CT和MRI在脊髓型頸椎病診斷及鑒別診斷,CT掃描與MRI兩者都能准確測量椎管蛛網膜下腔狹窄程度,但在鑒別骨和軟組織擠壓方面CT更為准確。對於脊髓受壓,CT更有助於分辨是單純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還是突出物與椎體後緣骨贅混合壓迫。後縱韌帶骨化之擠壓脊髓,並能直接顯示出骨化區之形態、厚度等。MRI克服了CT掃描視野局限和范圍小的不足,能夠直接顯示出脊髓的全貌及受壓情況,並能從矢狀面和軸面上顯示早期椎間盤變性的表現和晚期脊髓全長變性的病理征象,如變性、萎縮、壞死和空洞形成等。⑧肌電圖檢查對本病有一定幫助。

  【鑒別診斷】

  (-)脊髓中央型病變和根型頸椎病

  1、脊髓中央型病變,為患側上肢力弱。手指精細動作功能差,有麻脹感,手部小肌肉萎縮較明顯,可累及雙側,一側較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手肌肉萎縮較輕,主要為神經根受到刺激,表現為患側頸肩臂部疼痛,並向上肢放射。

  2、脊髓中央型病變者多數X線片顯示下頸椎椎管前後徑有狹窄改變,最窄的部位在13毫米以下。神經根型頸椎病椎管前後徑多在正常范圍內或輕度狹窄。

  (二)脊髓腫瘤 位於硬膜外的腫瘤多為神經纖維瘤或轉移瘤等,此種瘤容易和脊髓型頸椎病症狀相混淆。腫瘤發病率較低,10多歲至老年人皆可發病;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上。腫瘤發病部位常偏於一側,症狀系持續加重,表現為一側根性劇痛。脊髓型頸椎病無根性劇痛。

  頸椎X線片檢查:脊髓腫瘤患椎部骨質破壞,椎間孔擴大,椎弓根部變形及椎弓間距增寬等。脊髓型頸椎病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或向後凸,椎體稍後移,頸椎骨後關節旋轉錯位,或齒狀突半脫位,椎體前後緣均有不同程度骨質增生,後緣骨贅生物凸向椎管內,椎間盤退變,椎管前後徑在13毫米以下。

  生化檢驗:脊髓腫瘤病人腦脊液蛋白定量常超過1.3克/升;在脊髓型頸椎病人,腦脊液蛋白定量檢查可增高,但多在1.3克/升以下。

  還有脊髓空洞症,常在脊髓之頸膨大處。有感覺分離及椎體束症狀;粘連性蛛網膜炎,脊髓造影可見造影劑分散呈點滴狀;肌萎縮性側變硬化症,發展緩慢,手內在肌有明顯萎縮,可發展至完全癱瘓,但無感覺障礙。

  此外,須與骨科疾病如頸椎骨折脫位、頸椎結核、骨腫瘤及後縱韌帶鈣化等鑒別。後縱韌帶鈣化是近年來被認識的疾病,在中年以後出現,原因不明,頸椎為好發部位。還有黃韌帶鈣化可致頸椎的椎管明顯狹窄,導致脊髓前後方受壓,側位片可見椎體後方有連續鈣化陰影,一般位於頸2以下,可延續到胸椎。

脊髓型頸椎病的相關知識
小編提醒:教你簡單的六式頸椎保健操


  【康復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康復治療適應症:病程短,症狀較輕,或病情較重,椎管前後徑在11毫米以上,頸椎後移,骨關節錯位,棘突偏歪,生理弧度後凸,頸椎失穩,或年齡較大,病情久而症狀重,病人健康狀況差,估計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者。

  (-)手法康復治療 手法按摩推拿治療對頸椎病有良好的效果。其治療作用有:①疏通脈絡,促進患部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②增大頸椎間隙及椎間孔,糾正患椎移位,解除神經根的壓迫及刺激;③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緩解症狀;④緩解肌肉痙攣,平衡肌應力,恢復頸椎活動;⑤對癱瘓患者,可減輕肌肉僵縮,防止關節僵直及畸形,調節機體內外平衡,有利於功能康復。如行頸部痛點按摩,運用分筋、彈撥、推壓、理筋、鎮定等手法,充分松解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鎖乳突肌、頸椎棘突兩側軟組織;點按風池、大椎、肩井、項強、頸中、膻中、後頂、前頂、百會、上星、手三裡、合谷穴等;並結合主動或被動頸部功能活動。每次手法治療15~20分鐘。

  (二)頸椎牽引康復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部分病人可行坐位頸椎牽引治療,如果頸椎生理弧度後凸或患推後移者,或老年體弱者,應行仰臥藥頸枕式布兜頸椎輕度屈曲牽引治療。輕症者采用間斷牽引,每日l~3次,每次30分鐘至1小時,重者可行持續牽引,每日牽引6~8小時。牽引重量按患者體質而定,常以5~10千克為宜。一般30次為1療程,如果有效,可繼續牽引1~2個療程。

  (三)物理康復治療 常用的方法有:藥物離子導入法、超聲療法、電療、醋療、蠟療、藥磁治療器療法、紅外線療法、陽光浴、森林浴、礦泉浴、海水浴等。

  (四)功能康復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一經診斷,應根據病情建議病人參加輕體力勞動,或免重體力勞動,或休息治療,預防繼發性損傷加重病情。

  1、脊髓型頸椎病多有椎管狹窄,應注意防止頭、頸部外傷,行走時防止摔倒,乘車時防止急剎車造成頸部損傷。

  2、該病多有頸肌緊張或頸活動受限,部分患者用力作頸部功能鍛煉,常會影響病情發展,特別對頸椎失穩、椎管前後徑狹窄患者,作過度頸部後伸或後旋活動或旋轉活動,可引起頸髓在椎管內的磨損性病損,影響康復治療,應作適當的動靜結合的功能康復。

  3、根據病情,進行適當的鍛煉,以提高患者體質。患者在早晚適當散步,活動全身關節,作輕度頭頸肩操,防止頸部過度勞累,頸枕高低適當。嚴重患者適當限制頸部活動,應用頸圍領保護頸椎失穩。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需要適當休息,但不能絕對化。在醫師的指導下需積極地進行功能活動,以調整頸椎和周圍組織的關系,緩解脊髓及神經根的病理刺激,改善血液循環,松解肌肉痙攣,增強肌力和頸椎的穩定性,減輕頸椎病的症狀。在急性期應以靜為主,動為輔;在慢性期以動為主,可作頭頸運動、醫療體操,打太極拳,練八段錦,在椅子上及床上運動,或練康復保健功十法。

  (五)藥物外治康復保健治療 結合臨床常見的頸椎病,以溫經散寒,搜風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滋補肝腎為主的中草藥制劑治療,有標本同治的作用。我院骨傷科頸椎病研究室常用的外治方法有:神康藥磁發生器療法、藥物頸枕療法、藥物離子導人療法、藥物熏洗療法、藥物熱敷療法、通絡散熱熨療法,以及生物全息療法、四極感應脊柱疾病療法、藥線點灸療法等、可選擇應用。

  (六)藥物康復治療

  1、中醫辨證論治脊髓型頸椎病多采用散風祛濕,活血化瘀,通髓和營,補腎養肝,舒筋止痛的藥物治療。

  (1)肝腎陰虛,風寒濕阻型。

  治則:滋腎養肝,散寒除濕。

  方藥:三痺湯加減(黃芪30克、當歸10克、熟地15克、羌活10克、黨參15克、白芍20克、細辛5克、獨活10克、秦艽15克、川斷15克、雞血籐30克、仙靈脾15克、蒼術2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劑,清水煎,分早晚服。

  (2)血瘀氣滯,肝腎虧損型

  治則:活血和營,調補肝腎。

  方藥:壯骨通髓場(刺五加、丹參、杜仲、淫羊藿、狗脊、鹿含草、秦艽、龜板(酥炙)各15克,川芎、當歸、地鱉蟲各10克,千斤拔、黃芪各30克,制馬錢子粉0.3克吞服,豬尾椎骨150克先煎)或補陽還五湯加減。

  用法:每日1劑,清水煎,分早晚服。

  (3)血瘀氣滯,正氣虧損型

  治則:活血除痺,益氣養血。

  方藥:三痺湯加淫羊霍、龜板(酥炙)、黃精、何首烏各15克,或獨活寄生湯加減。

  用法:每日1劑,清水煎,分早晚服。

  (4)血瘀氣滯,肝腎氣血虧虛型

  治則:活血養血,補益肝腎。

  方藥:活血通髓湯加黃精、杞子、何首烏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清水煎,分早晚服。

  (5)肝腎陽虛兼挾寒濕型

  治則:溫補腎陽,祛寒除濕。

  方藥:腎氣丸加減(山萸肉10克、茯苓15克、附片5克、仙靈脾15克、黨參15克、肉桂6克、仙茅10克、南星10克、鹿筋10克、木瓜15克、白術15克、羌活10克、當歸10克、黃芪3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每日l劑,清水煎,分早晚服。

  (6)血瘀氣滯,陽脈閉阻型

  治則:活血通髓,補氣和營。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味(赤芍15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地龍15克、黃芪100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地鱉蟲10克、丹參20克、仙靈脾15克、秦艽15克、黨參15克、紫河車2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每日l劑,水煎,分早晚服。

  (7)氣血虧虛,陽脈閉阻型

  治則;補益中氣,活血通絡。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50克、黨參15克、白芍15克、白術15克、葛根20克、 郁金10克、茯神15克、雞血籐3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片姜黃15克、仙靈脾15克、秦艽15克、地鱉蟲10克),或補血通髓湯加減。

  用法:每日l劑,水煎服,分早晚服。

  (8)脾虛濕盛,清陽瘀阻型

  治則:健脾祛濕化瘀。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15克、茯苓15克、白術15克、扁豆10克、陳皮3克、砂仁10克、羌活10克、葛根20克、南星1O克、鹿筋10克。淮山藥10克、過江龍25克、天麻10克、丹參15克、雞血籐30克)。

  用法:每日1劑,清水煎,分早晚服。

  2、西藥治療維生素E丸、維生素B1、維生素C丸,用於增強療效,布絡芬或消炎痛用於止痛。

  (七)穴位注射治療 根據患者病證辨證選擇穴位進行注射治療,可很快緩解臨床症狀,常用的有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夏天無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維生素Bl2注射液等,每穴注射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八)針灸與小針刀治療

  (九)食療與康復 營養對人類治病防病與健康長壽具有明顯的影響。人體器官與細胞正常機能的維持,均有賴於合理的營養,不合理的營養可以引起許多疾病,加速人體的老化,導致早衰死亡。在影響人類抗病延壽的各種因素中,營養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做到防病治病、延緩老化過程與延長人類壽命,就應該注意營養食療與康復衛生問題。

  (十)手術康復治療 經手法與綜合性治療的脊髓型頸椎病,症狀無改變或加重者,可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及身體健康狀況進行手術治療。有關手術治療適應症、手術操作方法等內容詳見手術治療章節。

  【病案討論】

  例l,馮某某,女,59歲,工人,廣西桂平市油麻鄉供銷社。1984年7月7日就診。

  病史:5年半來病人頸背痺脹,右上肢麻木、力弱、沉脹酸累,不能抬舉,下肢肌力正常,頸脹累、乏力,無頸部外傷史。

  檢查:患者頸肌松弛,頸部活動尚好。右手背骨間肌及大、小魚際肌稍萎縮,前臂肌肉明顯萎縮。上、下肢鍵反射可引出。四肢肌張力、肌力尚好,下肢位置覺及振動覺正常。上、下肢病理反射征(~)。兩上肢平伸右手有顫動。

  X片示(28898):頸曲後凸,頸 3~6間隙變窄,後小關節稍模糊,相應椎體緣較致密,頸4椎體後緣有較明顯的骨質增生,突向椎管,椎體稍向後移。測定頸4~5椎管前後徑100毫米。

  CT檢查:頸椎前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頸4稍向後移位,頸4-5椎間盤退變。

  討論:患者右上肢麻木,力弱5年半,為頸髓症狀。由於頸部勞損,頸曲稍後凸,導致頸椎失穩,應力致使頸4-5椎間盤退變,椎體後移,而椎體後緣骨質代償性增生,致使頸4~5椎管狹窄改變,頸椎在伸屈活動時可使頸髓受到磨損,炎症刺激或頸髓受壓引起頸髓灰質前角及後角神經細胞損害,而發生有手背側骨間肌及大小魚際肌和前臂肌肉萎縮。下肢正常,其病變僅限於灰質。

  中醫辨證分析:因頸部勞役太過,罷極傷本,督脈受損,經脈不暢,血瘀氣滯,傷及中氣,陰精虧損,導致腎中水虧火旺,筋脈失其營養,肝腎虧損,髓枯筋痿。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血瘀氣滯,肝腎虧損之象。

  診斷:①西醫診斷:脊髓型頸椎病(中央型)。②中醫診斷:痿證(血瘀氣滯,肝腎虧損型)。

  治療:①手法治療:手法按摩,整復後移的頸4椎體,使椎管狹窄得到改善。②頸藥枕仰臥治療。③中醫辨證治療。治則:活血和營,調補肝腎。方藥:壯骨通髓湯加減或補陽還五湯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④針灸與藥物外治結合。治療29天復查,頸4移位糾正,頸曲度正常,病人症狀明顯好轉。8個月後復查臨床症狀完全消失。

  例2,黎某某,男,60歲,干部,廣西桂平市園林管理所。1995年3月2日就診。

  病史:半年來病人左上肢麻木、疼痛,雙下肢力弱,左側較重,步態不穩。

  檢查:患者頸部活動功能較差,頸肌較板;頸後都壓痛廣泛,頸3棘突兩側有結節腫塊,壓痛明顯。雙上肢腱反射可引出、左側桡骨骨膜反應征(+),左側Hoffmann征(+),雙側Babinski征(-),雙下肢肌張力增高。雙下肢位置覺存在,右側振動覺消失,左側正常,軀干及下肢針刺覺存在。

  X線片示(25965):頸3椎體稍後移,頸3~4旋轉移位,椎後緣骨質增生,後小關節稍模糊,頸3~4椎管前後徑為10.8毫米,椎管狹窄。

  CT檢查:頸3~4椎管狹窄並骨質增生,椎間盤退變,頸髓無實質性損害。

  討論:患者左上肢麻木、疼痛為頸髓灰質病損合並神經根受累所致;頸椎病變出現下肢麻木,力弱症狀,結合左側Hoffmann征(+),左側桡骨骨膜反應征(+)及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表明脊髓錐體束受累。頸3~4椎管前後徑為10.8毫米,在臨床診斷上意義更大。

  中醫辨證分析:頸部軟組織勞損,骨關節錯縫,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血瘀氣滯,局部感受風寒濕邪,故上肢麻木疼痛;病程日久則正氣虧損,而雙下肢力弱,步態不穩。舌淡苔白,脈沉弱,為血瘀氣滯,正氣虧損之象。

  診斷:①西醫診斷:脊髓型頸椎病(錐體束型)。②中醫診斷:痺證(血瘀氣滯、正氣虧損)。

  治療:①手法治療:手法整復頸3~4旋轉後移,按摩松解頸部軟組織,結合點穴療法。②痛點封閉:用0.5%~1.0%普魯卡因5毫升加強的松龍50毫克,分兩痛點封閉。③藥頸枕療法;④頸椎牽引療法。⑤神康藥磁發生器熱療法。③中醫辨證治療。治則:活血除痺,益氣養血。方藥:三痺湯加仙靈脾、龜板、黃精、何首烏。或獨活寄生湯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經治療當天照X線檢查,頸3椎體後移糾正,頸椎生理曲度正常症狀明顯好轉。1年半後復查,臨床症狀完全消失。

  例3,孔某某,女,58歲,農民,廣西桂平西山鎮新崗村。1994年10月8日門診就診。

  病史:10年前跌傷頭頸部,傷後右上肢麻木、疼痛、力弱,2年後右下肢出現麻木、力弱,不能下地行走,臥床休息4年零5個月。

  檢查:胸2年以下針刺感覺減弱,右側上、下肢肌張力增高。右側上肢、下肢肌肉明顯萎縮。

  X片示(34496):頸椎後凸,各椎體前後緣均有不同程度骨質增生,凸向椎管內,頸5旋轉稍後移,後小關節模糊,頸4-5、頸5-6、頸6-7間隙狹窄,頸4-5椎管前後徑9.0毫米。

  CT檢查:頸4-5椎管狹窄,椎體後緣內質增生,頸4-5椎間盤退變,頸髓無實質性病損,頸曲度存在。

  討論:患者頭頸部外傷後右上、下肢相繼出現麻木、力弱,傷後4年零5個月不能走路,為頸髓灰質、錐體束損害所致的症狀。頸5椎體後移而椎管狹窄,椎體後緣增生,最窄的頸4~5前後徑僅9. 0毫米,為頸髓受到壓迫性損害的部位,加上炎症刺激神經根而引起右上肢疼痛。

  中醫辨證分析:跌傷頭頸部,頸5椎體後移,經絡受損而氣血運行不暢,血瘀氣滯,病久元氣受損,肝腎虧虛,精血不能濡養筋骨經脈,久則髓枯筋燥,而腿胫大肉消脫,則瘘廢不起。舌紅少苔、脈細數,均為陰虧內熱之象。

  診斷:①西醫診斷:脊髓型頸椎病(橫貫型)。②中醫診斷:瘘證(血瘀氣滯,肝腎氣血虧虛型)。

  治療:①手法治療:手法整復頸3椎體後移,點穴,推拿按摩。②藥物頸枕加仰臥頸椎牽引。③氣功治療。④食療與自體功能鍛煉。⑤中醫辨證治療,治則:活血養血,補益肝腎,滋陰清熱。方藥:活血通髓湯加黃精、杞子、何首烏各15克。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經兩個月治療,X線片檢查,頸椎體後移完全糾正。症狀明顯好轉,左下肢逐漸康復肌力,能自己邁步。22個月後隨訪復查,患者能行走並能上下台階。

  【療效觀察】

  廣西桂平市中醫院頸椎病研究室,自1976年以來,辨證手法與中藥為主綜合治療脊髓型頸椎病2550例,治療效果滿意,現總結分析如下:

  (-)臨床資料在2550例中男1645例,女905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89歲,平均58歲;41~89歲2167例,占85%,22~40歲383例,占15%。其中中央型為425例,占16. 67%;錐體束型1275例,占50.00%;橫貫型850例,占33.33%。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9年8個月,平均1年4個月。療程最短20天,最長125天,平均58天。經6~59個月後隨訪復查1950例,有125例復發,占復查病例6.41%;無復發1825例,占復查病例

  93.59%。本組病例復發率低。

  (二)治療方法本組病例只要采用患椎手法復位、推拿按摩、點穴、針灸或小針刀、頸椎牽引、物理治療、功能康復、辨證內外用藥為主及穴位注射等綜合性治療。

  優:病人肢體麻木感、力弱等症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康復正常工作。

  良:病人肢體麻木、力弱等症狀明顯好轉。

  尚可:病人肢體症狀減輕。

  無改變:病人經治療原有症狀無明顯改變。

  加重:病人經治療後,病情繼續加重。

  (四)治療效果(表5-2)

  表5-2 辨證手法與中藥為主綜合治療脊髓型頸椎病2550例療效統計表:

  病例 例數 優 占% 良 占% 尚可 占% 無效 占% 加重 占%

  中央型 425 225 52.94 101 23.76 74 17.41 24 5.65 1 0.24

  錐體束型 1275 705 55.29 301 24.31 176 13.81 82 6.43 2 0.16

  橫貫型 850 445 52.35 232 27.29 114 13.41 57 6.71 2 0.24

  合計 2550 1375 53.92 643 25.18 364 14.27 163 6.43 5 0.20

  (五)討論 從以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脊髓型頸椎病若能及早明確診斷,對症綜合治療,效果較為滿意,總有效率為93.37%(2382例),優良率79.10%(2018例),無效6.43%(163例),症狀加重5例,占0.20%。

  臨床上較多見的錐體束型病變患者,占50%,其優良率79.60%。有效率93.41%。三型病例的優良率、有效率均接近,說明本法對三型脊髓型頸椎病均有較好療效。

  病程較長,延誤治療的脊髓型頸椎病的老年患者,因體質素虛,病情復雜,即使明確診斷,治療效果也不滿意,如按本法治療後症狀加重及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經6-59個月後隨訪復查1950例,有125例復發,占6.41%。說明該治療方法遠期鞏固療效率高,復發率低。

小編提醒:頸椎病診治誤區知多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