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些頸椎疾患的X線片上,常常可以見到頸椎前凸生理曲度變直,甚至“反張”。那麼,什麼是頸椎的生理曲度呢?
正常脊柱各段因人體生理需要,均具有一定的彎曲弧度,稱為生理曲度。胸段和骶段凸向後方,在嬰兒出生後即存在,稱為原發曲度;頸段和腰段凸向前方,往往是當幼兒能抬頭及站立時才逐漸形成,稱為繼發曲度。繼發曲度的形成,一般是由於負重後椎體及椎間盤前厚後薄(以椎間盤為主)所致。頸椎的生理曲度,主要是第4、第5頸椎間盤前厚後薄造成頸椎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這在側位X線片上看得很清楚。
測量頸椎生理曲度的方法為:沿齒狀突後上緣開始向下,連每一椎體後緣成一弧線,再由齒狀突後上緣至第7頸椎椎體後下緣作一直線,弧線的最高點至直線的最大距離為頸椎生理曲度的數值。正常范圍大約在12毫米±5毫米范圍內。大於17毫米為曲度增大,小於7毫米為曲度變宜,曲度後凸者為“反張”,同時存在兩個曲度呈“S”形者為“雙弧”改變。
頸椎生理曲度的存在,是為了增加頸椎的彈性,減輕和緩沖外力的震蕩,防止對脊髓和大腦的損傷。在長期不良姿勢和椎間盤髓核脫水、退變時,頸椎的前凸可逐漸消失,頸椎前凸曲線甚至可變直或反張彎曲,成為頸椎病X線上較為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