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頸椎病 >> 頸椎病症狀 >> 詳解頸椎病病理基礎

詳解頸椎病病理基礎

  從頸椎病的定義可以看出,本病首先屬於以退行性變為主的疾患,它起源於頸椎間盤的退變,但又與多種因素有密切關系。目前發現同頸椎病發病有重要作用的因素有:退變、創傷、勞損、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炎症及先天性畸形等諸多因素。

  頸椎的結構特點是頸椎病發病的解剖學基礎。頸椎系連接頭顱和胸椎之間的樞紐.要承受頭顱重量,頸椎後方小關節面趨於水平方向,使頸椎的活動度增加,頸椎的這種解剖學特點和生理功能也使得頸椎易於遭受各種急、慢性損害。頭頸部的外傷、慢性蒡損、急性和慢性的感染等外因均可直接損傷或刺激頸部及其鄰近的肌肉和韌帶,從而致使韌帶松弛、肌張力減低,椎節內外平衡失調,破壞了頸椎的穩定性,加速和促進退變的發生和發展。頸椎問盤由髓核、纖維環和上下軟骨板構成一個完整的解剖單位。頸椎間盤維持著椎體間高度,吸收震蕩,傳導軸向壓縮力,在頸椎的各向活動中,維持應力平衡,這種功能完全由組成椎間盤的各個結構的相互作用來完成的。若其中之一出現變性,則可導致其形態和功能的改變,最終影響或破壞頸椎骨性結構的內在平衡,並使其周圍的力學平衡發生改變。因此,椎間盤的退行性變是頸椎病發生與發展的主要因素。頸椎椎間盤在成年以後開始發生退行性改變,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繼發改變,相繼出現椎

詳解頸椎病病理基礎
小編提醒:小心!六成眩暈緣於頸椎病


  間盤膨出或突出、節段性不穩定、椎體邊緣牽拉性骨贅、椎間隙狹窄、椎間隙骨橋形成等病理表現。在這些病理變化的發展進程中可能對頸椎椎間盤以及椎間關節周圍的重要結構,如脊髓、神經根、椎動脈以及交感神經等造成刺激和壓迫,從而產生相關的臨床症狀。所有這些病理改變及相應的臨床表現均起源於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在病因學及發病機制方面有著共同的病理基礎。

  “頸椎病”有兩個概念:一是在影像學上的頸椎病指的是頸椎退變性改變的本身:二是臨床頸椎病指的是不僅有影像學上退變表現,臨床上也已出現相應的骨關節病表現及導致相鄰神經(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血管(椎動脈、脊髓動脈)等功能改變的疾病。臨床頸椎病是指既有頸椎退變性改變,又有相應臨床症狀體征者。

  1992年青島第二次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對頸椎病作出了明確定義;同時根據頸椎病發生過程中主要受累結構(脊髓、神經根和椎動脈、交感神經等)的不同,仍沿襲了第一次會議的5型,即: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又加了其他(主要指食管壓迫型)。這一分類方法雖然未能明確提及頸椎病的病理機制,但卻突出了其病理結果,對於臨床診斷和治療都有利。

  1·頸型(cervical spondylopathy) 是指頸椎退變本身產生的頸部酸痛、僵硬不適.可稱為“單純性頸椎病”。頸部肌肉、韌帶、關節囊急性或慢性損傷,椎間盤退化變性,椎體移位,小關節錯縫,是本型的基本病因。機體感冒、疲勞、醉酒後,睡眠姿勢不良及枕頭高低不適,使頸椎過伸、過屈或歪向一側,頸項部某些肌肉、韌帶、神經受到牽張或壓迫,即可造成頸型頸椎病急性發作。副神經(第11對顱神經)外支起於C。Cs神經根,在頸內動脈和頸內靜脈間向下走行於胸鎖乳突肌深面,支配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副神經的核、根性及周圍神經干受損害,可以出現上述肌肉病變。反之,上述肌肉先期損傷後痙攣也可壓迫副神經。頸頸椎病的頸部肌肉痙攣和副神經受損,可以互為因果。頸椎病大多先有根性副神經受累,肌肉痙攣則是繼發的。該型以青壯年居多。個別患者有頸部外傷,幾乎所有患者都有長期低頭作業的情況。臨床上反復發作的

  “落枕”或“失枕”,絕大多數屬頸型頸椎病,或為其他型頸椎病的前驅表現。國內外有些作者將其稱為局部型頸椎病。

詳解頸椎病病理基礎
小編提醒:頸椎病中西醫結合療法


  2.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病性神經根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於椎間盤突出或膨出,在椎間孔水平壓迫和刺激頸神經根所致,是臨床上頸椎病最常見的類型之一或頸椎退變最常見的合並症。頸脊髓神經根穿出椎間孑L前由背(後)支(主管感覺)及腹(前)支(主管運動)所組成。神經根固定在椎間孔內,在頸屈伸活動中不能滑出椎間孔,因而當頸椎間盤突出偏向側方或椎體後緣骨贅特別是鉤椎關節增生時可突向椎間孔,均可刺激或壓迫神經根。另外,由於外傷或勞損所致的椎間盤變性、韌帶和關節囊松弛將導致運動節段的失穩,使上關節突前突,從後方壓迫神經根,從而引起神經根受壓、牽拉以及缺血、缺氧等病理變化,從而出現神經根性感覺改變及肌肉痛。因病變侵犯下頸椎較多,故臨床以頸肩背痛、手臂痛或手指麻痛為主症。該型多見於30歲以上長期低頭工作者。病變運動節段的上椎體下緣和下椎體後上緣,逐步形成骨贅,其位置以椎間隙為中心。骨贅的生長方向相反,即上位椎體的下緣向下形成骨贅,下位椎體的上緣向上形成骨贅,久之,上下相連即形成骨橋。故而臨床上該型頸椎病的預後可向兩個方面發展。或因繼發的椎管狹窄和椎間孔狹窄導致脊髓或神經根壓迫的逐漸加重,而向壞的方

  面發展;或因骨橋的形成緩解或消除椎間失穩,從而向好的方向預後。

  造成椎間孑L縮小因素是多樣化。前後徑縮小來自兩個方面:前方縮小來自纖維環破裂、髓核後突、椎體後緣骨贅、鉤突關節增生;後方縮小主要是上關節突前移位突入椎間孔內,上關節突病變形成神經根受壓迫的特點是頭頸後仰時出現症狀或使已有症狀加劇。椎間失穩則是造成椎間孔前後徑動態縮小的原因。椎間孔上下徑縮小的原因主要是椎間盤變性引起椎間隙狹窄所致。另外,嚴重的骨質疏松可以使椎體的高度下降並使椎間孔狹窄程度惡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