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頸椎病 >> 頸椎病症狀 >> 頸椎病可導致心絞痛

頸椎病可導致心絞痛

  河北48歲的王女士,時有心前區疼痛,多家醫院對其均按冠心病心絞痛治療,因久治無效,結果其心痛的症狀仍頻頻發作,有時甚至出現窒息。為此,家人惶恐不安,已多次為其准備了後事。這天,抱著一線希望的王女士前來我院就診。經查其心電圖並無心肌缺血性改變,血脂不高,X線片顯示其頸椎退變,被確診為頸心綜合征。按頸椎病采用中藥內外合治後,王女士的心絞痛症狀消失,並很快痊愈。

  吉林47歲的孫女士,平時心慌、心跳嚴重,經心電圖檢查被診斷為心律失常,按心律失常治療後卻始終無效。後經會診發現,孫女士的心電圖雖有心律失常表現,但並無器質性心律失常圖形,其腦血液圖顯示其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X線片顯示其頸椎有退行性病變,於是她被確診為頸性心律不齊,按頸椎病治療後該病人心律復常。

  天津57歲的劉先生患了高血壓,他吃遍了降壓藥,竟毫無效果。經詢問,劉先生的血壓波動較大,每當低頭勞作後,其血壓就明顯升高,頭暈加重。查其頸椎X線片,顯示有頸椎退行性病變,於是劉先生被初診為頸性高血壓。按頸椎病治療後,他的血壓恢復了正常。

  在臨床上,由頸椎病引發的心絞痛、心律不齊和高血壓等類似心血管疾病的一系列症狀,分別被稱為頸性心絞痛、頸性心律不齊和頸性高血壓,統稱為頸心綜合征,屬於頸原性疾病范疇。此類疾患在臨床上雖屢見不鮮,但人們對此缺乏認識。尤其當患者的頸部症狀不明顯,而心血管症狀較重時,往往更容易被誤診、誤治。

  頸心綜合征發生的確切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多數學者認為是頸椎及椎旁軟組織損傷或頸椎骨刺、骨贅,頸間盤突出或頸椎失穩等退行性變導致頸椎發生了無菌性炎症,進而壓迫刺激頸神經根或交感神經鏈而引發了上述的一系列症狀。頸部的交感神經干位於頸椎橫突前方,一般有3-4對神經節,即頸上、頸中、中間和頸下神經節。其節後纖維分別形成心上、心中和心下神經且分布於心髒。當頸椎病變使位於橫突前方的頸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興奮時,可使冠狀動脈急劇收縮,出現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進而導致病人出現心前區疼痛、胸悶、氣短、心悸或血壓升高等類似冠心病的症狀;若上中段頸椎發生病變,則會使頸上、頸中交感神經節受到刺激而興奮,通過頸上心支和頸中心支引起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若下段頸椎發生病變,則會使頸下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患者也可出現胸悶、心悸等類似冠心病的症狀。

  1.頸心綜合征中的心絞痛,常表現為陣發性胸悶、氣緊、心前區疼痛、頸部酸脹不適或有壓搾感和窒息感。這種疼痛常突然發作,多在患者低頭工作過久、突然的扭頭或甩頭後發生。疼痛的部位多在胸骨上段或中段的後面,亦可波及心前區的大部分,疼痛常放射至肩背部及上肢,以左側多見。但在確診頸性心絞痛時要與冠心病、心血管神經官能症、肋間神經痛和胃潰瘍相區別。

  2.頸心綜合征中的心律不齊,多表現為心慌、心跳、胸悶、頭痛、頭暈、失眠、多夢、頸項酸痛或隱痛、活動不靈活等。查體可見頸部活動受限、頸椎棘突偏移、頸椎伴有壓痛。在頸項韌帶處可觸及條索狀物並有滑動感。經心髒聽診雖可聞及心律不齊,但無病理性雜音;經心電圖檢查,雖有心律失常圖形而無器質性改變圖形;經血常規、血三脂、血沉、抗“O”以及血清鉀、鈉、鈣各項檢查,結果均無異常;經X線檢查顯示頸椎有退行性變。但此症應與風濕性心髒病、冠心病、甲亢、發熱性疾病以及心血管神經官能症相鑒別。

  3.頸心綜合征中的高血壓,其患病率約占頸椎病患者的6.7%,占高血壓人群的15%-21.9%。患者的臨床表現除血壓升高外,常伴有失眠、健忘、眩暈、耳鳴、頭痛、惡心、嘔吐、出汗和頸部疼痛等。若上段頸髓受到壓迫刺激時,常合並延髓損害,引起延髓的血管運動和其它嚴重的內髒功能紊亂症狀,如心律不齊、血管舒縮障礙或麻痺性血管擴張、呼吸困難、眼球震顫與共濟失調、站立不穩,嚴重時會使病人昏倒。頸性高血壓多呈陣發性,常因患者情志波動或頸部過勞而被誘發。查體可見頸部活動受限,頸枕部多有壓痛。經X線檢查可見環樞關節錯位,或環椎橫突向左、右偏移等頸椎退變征象。與原發性高血壓不同的是,此種高血壓患者無血管、心、腦和腎等器質性病變,使用降壓藥物治療無效。

  治療頸心綜合征通常可按頸椎病醫治,可用中藥內外合治,在患者頸椎的第5-6節處貼敷一種磁藥貼,使藥效透過皮膚滲入機體直達病所,這樣不僅能消炎鎮痛,還可祛風除濕、疏經通絡、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此藥貼還含有一種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質,可促使骨刺周圍的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纖維包裹,以包圍骨刺,從而起到絕妙的緩沖作用。同時患者可內服中藥神鳳丹和通痺丹,以使藥力疊加,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在實施藥物治療的同時,患者若能酌情輔以頸椎“米”字操或“鳳”字操,則效果更佳。采用上述方法已治愈了諸多頸心綜合征患者,其中不乏重症患者。這種治療方法簡便易行,經濟實惠。患者無需住院,無需手術,可普遍推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