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肩周炎 >> 肩周炎治療用藥 >> 幾種治療肩周炎的鍛煉方法

幾種治療肩周炎的鍛煉方法

建築家的日常生活當中屬於多發病,這種疾病的發病率比較高,所以它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也比較大,對於肩周炎來說,大家應該及時進行治療,如果不及時治療,往往會引起其他的一些並發症,這樣它給我們帶來的危害就更加嚴重了,肩周炎的治療除了藥物和醫療治療外,適當的鍛煉也治療肩周炎必不可少的治療方式。

以下介紹七個肩關節功能鍛煉的動作。

⒈前後擺動練習:軀體前屈(即彎腰),上肢下垂,盡量放松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然後做前後擺動練習,幅度可逐漸加大,作30~50次。此時記錄擺動時間,然後挺直腰,稍作休息。休息後再做持重物(0.5~2公斤)下垂擺動練習,做同樣時間的前後擺動(30~50次),以不產生疼痛或不誘發肌肉痙攣為宜。開始時,所持的重物不宜太重。可以先用0.5公斤,再逐步添加到1公斤,慢慢再添加到2公斤。

⒉回旋畫圈運動:患者彎腰垂臂,甩動患臂,以肩為中心,做由裡向外,或由外向裡的畫圈運動,用臂的甩動帶動肩關節活動。幅度由小到大,反復作30~50次。

⒊正身雙手爬牆患者面向牆壁站立,雙手上抬,扶於牆上,用雙側的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雙側上肢盡量高舉,達到最大限度時,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返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⒋側身單手爬牆患者側向牆壁站立,用患側的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5.肩內收及外展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後再盡量外展。

6拉滑車

7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作梳頭動作。

請患者注意,以上八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煉,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恆,對肩周炎的防治會大有益處。

運動鍛煉

另外,再介紹防治肩周炎的運動鍛煉,供患者參考:

⒈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⒉手指爬牆--患者面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⒊體後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並向上牽拉。

⒋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鐘,然後回原處,反復進行。

⒌後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後呆住不動,2分鐘後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⒍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並旋前(掌心向上),盡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運動療法

下面為肩周炎患者介紹幾種簡便易行的運動療法:徒手體操:做肩關節三個軸向活動,用健肢帶動患肢進行各種練習。

器械體操:利用體操棒、啞鈴、吊環、滑輪、爬肩梯、拉力器、肩關節綜合練習器等進行鍛煉。注意:應在無痛范圍內活動,因為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或加重肌痙攣,從而影響功能恢復。每次活動以不引起疼痛加重為宜。反之則提示活動過度或出現了新的損傷,宜隨時調整運動量。

下垂擺動練習:軀體前屈,使肩關節周圍肌腱放松,然後做內外、前後、繞臂擺動練習,幅度可逐漸加大,直至手指出現發脹或麻木為止。此時記錄擺動時間,然後直腰稍做休息放松,再做持重(1~2公斤)下垂擺動,做同樣時間的前後、內外、環繞擺動(30~50次),以不產生疼痛或不誘發肌肉痙攣為宜。也可在俯臥位下進行,即將患肩垂於床外,然後做放松擺動或提重物擺動練習。

康復療法

1.急性期或早期最好對病肩采取一些固定和鎮痛的措施,以解除病人疼痛,如用三角巾懸吊,並對病肩做熱敷、理療或封閉等治療。

⒉慢性期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功能障礙。這時以功能鍛煉和按摩為主,配合理療進行治療。肩周炎康復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醫療體操。

(l)體操練習:雙手握住體操棒,在體前,手臂伸直,然後反復用力向上舉,盡量向頭後部延伸;在體後,雙手握棒,用力向上舉。

⑵手指爬牆練習:側面或前面站立,抬起患炎側的前臂,以食指和中指貼牆,然後沿牆向上慢慢作爬牆式運動。

⑶患側手臂上舉,反復摸後腦勺,病側手於體後,上抬摸背部。如果患側手臂活動不便,可用健側手幫助患側手上抬。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到了肩周炎的很多治療方法,實際上,對於肩周炎這種疾病來說,通過科學的鍛煉,比吃藥要效果更好一些,所以希望廣大肩周炎患者朋友一定要針對實際病情,對症進行治療,相信只要方法得當,肩周炎一定能夠盡快治愈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