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勞損是一個較模糊的診斷,是腰部肌肉韌帶慢性勞損疼痛的統稱,凡是腰部痛、酸、麻、脹,屈伸功能受限,慢性病程超過2周,腰部肌肉、韌帶起止點,中部、邊緣等處壓痛,排除腰部其它病變者均可診斷。
解析
慢性腰肌勞損一般發病緩慢,病程長,多有長期的從事彎腰、坐位或其它不良姿勢下工作、勞動的病史。部分病例有急性外傷史。常感腰部酸、脹、困、痛、沉重不適,在活動多或勞累後加重,休息後減輕,不能久坐或久站。持久的勞損及體位姿勢不良,使腰部肌肉韌帶發生損傷性炎症反應,腰部肌肉韌帶充血水腫滲出,久而久之,腰部的肌肉韌帶及其之間發生粘連、攣縮,退行性變,甚至纖維化,腰部的肌肉韌帶收縮舒張功能受限,屈伸不靈便,整個腰部活動受限酸痛不適。
針刀醫學認為,人體的軟組織結構的功能必須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才能完成其功能,動態平衡則功能正常,不平衡則功能障礙或受限。在各種損傷因素的作用下,腰肌韌帶發生慢性反復損傷和修復,腰肌韌帶發生粘連、攣縮、瘢痕、堵塞,腰部肌肉韌帶功能障礙,腰部舒縮平衡被打破。
針刀醫學基於這種新的病理認識,應用其獨特的微創非直視手術工具——針刀,在微觀解剖學、立體解剖學、體表定位學等閉合性手術理論指導下,著眼於解除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松解粘連攣縮,切割瘢痕,疏通堵塞,去除神經壓迫,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針刀直達病所,縱向疏通,橫向剝離,解除動態平衡失調的病因,恢復其動態平衡而治愈疾病。
治療
患者俯臥位,腹下墊枕,在腰骶部仔細查尋敏感壓痛點,多為棘上韌帶起止點,棘間韌帶纖維,骶棘肌在骶骨和髂骨上附著點,骶棘肌下端在腰椎橫突上的附著點,腰肋韌帶的起止點等。
根據損傷的性質和部位范圍、大小,一般定2-6個點不等,用龍膽紫作標記,皮膚常規消毒,鋪孔巾,穿手術衣,戴手套,用4號針刀,按四步進針法,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垂直刺入約1cm-4cm左右,刀下有阻力改變,患者訴有酸脹感即為病變部位。
先縱行疏通剝離2-3刀,再橫形剝離1-2刀,松解粘連、切開結節及瘢痕,出針。對較頑固的腰肌勞損痛者,隔1周再作第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