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關節炎 >> 關節炎保健 >>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如何運動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如何運動

  類風濕關節炎(簡稱類風關,RA)會破壞關節骨結構。目前,我國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約0.34%,患病總人數超過500萬。由於發病部位在關節,而關節又支配著日常生活,長期患病易導致殘疾。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患者還應該加上適當的康復運動。

  類風關患者可嘗試這些運動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系統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對稱性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嚴重者可出現關節的破壞、畸形而導致殘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鍛煉可分為關節、肌肉及耐力的練習。

  關節的練習主要是緩解晨僵感,減輕疼痛,維持關節的靈活性,改善關節的功能。包括關節的旋轉、屈曲、伸直、伸展等。但在練習過程中,切忌過度追求關節活動度的最大化,要以舒服為度,且動作要緩慢,切忌突然發力。

  以腕關節為例,先將雙手平放,以腕關節為支點,手掌逐漸向上抬起,姿勢類似向別人打招呼,盡量做到擺動的最大幅度;保持6秒後,將手放松,慢慢回到開始的姿勢;接下來以腕關節為支點,手掌逐漸放下,並低於腕關節平面,使前臂有向前牽拉的感覺;保持6秒後,將手放松,慢慢回到開始的姿勢。

  肌肉的鍛煉可增強肌肉的力量,減輕肌肉的疲勞感,對於長期臥床或因疼痛而缺少鍛煉的患者,可減少肌萎縮的發生。建議采取不涉及關節活動的肌力增強運動。如伸直胳膊,攥緊拳頭,力量用在上臂,最大限度地拉緊肌肉。

  耐力練習,主要指有氧運動,包括散步、慢跑、游泳、八段錦、太極拳等。在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強肌力的同時,有氧運動還可以調節情緒,增進體能,怡情養性。

  要根據病情合理安排鍛煉方式

  專家提醒,在不同的病情發展階段,要合理安排適當的鍛煉方式。當關節腫脹、疼痛明顯,晨僵時間長,伴有疲倦或肌肉不舒服時,提示關節炎症較嚴重。此時運動不宜過多,可進行關節活動,每個關節重復同一個動作5次,每天練習1-2次,可配合靜止狀態下的肌肉收縮、放松練習,每次用力繃緊肌肉,堅持6秒鐘,每天1-2遍。

  當關節疼痛不明顯,只是在關節用力時出現不適,晨僵時間減少時,提示炎症活動減輕,此時可逐漸增加運動量。關節活動可每日反復3-5次,做到關節活動的最大限度,在可承受的范圍內,可適當增加關節伸展運動。同時,可增加對抗外力的肌肉收縮運動,每次使用最大肌力的50%-80%進行鍛煉,每次持續6秒鐘。條件允許者,可嘗試耐力鍛煉,游泳、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對於病情穩定或不活動的患者,關節無明顯腫痛症狀,此期當以逐漸加大耐力練習為主,游泳、瑜伽、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有氧運動,均可幫助增加耐力和體質。

  早期適當合理的運動,可以保持關節的功能位和適當的活動度、防止關節畸形、增強肌力、防止廢用性肌萎縮、提高生活自理和社會工作能力。但在進行運動前,每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仍需征求醫生的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