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學研究發現:兩個健康的骨關節之間,存在類似橡膠的保護性組織軟骨。一旦軟骨壞死,骨關節就會出現各類病變,使患者關節紅腫、疼痛、僵直、麻木,嚴重者活動受限。只有修復受損軟骨,才能解決骨病反復發作的醫學難題。
與此同時,有另外一個疑問正在困惑骨病患者:骨關節炎患者能否運動和鍛煉?有些觀念是錯誤的。一種觀點認為骨關節炎是缺乏運動和鍛煉造成的,和運動引起的疼痛沒有關系,因此越是疼痛越要鍛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為了保護關節不受損傷,靜止不動才是最佳方法。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 眾所周知,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於關節內的滑液,運動時軟骨上間歇性受力造成的“唧筒作用”,形成滑液在軟骨內的循環。關節如果長期固定不動,會導致軟骨營養不良,進而早期退化。反之,過度運動造成關節的過度負荷,導致關節軟骨的損傷。特別是已經有骨關節炎的患者,如果再做不適當的運動或鍛煉,對軟骨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加重病變的發展。 因此,在運動方面,應該遵循“中庸之道”,掌握“不負重或少負重運動”的鍛煉原則,以“增強肌肉力量、增加關節活動度”為目標,達到“增加耐受性、減輕疲勞、增強抵抗疾病綜合能力”的目的,可預防骨關節病的發生,防止病變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