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中老年人才會得類風濕性關節炎。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兒科主任張琳提醒大家,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現在兒童患病者不在少數,兒童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非常重要。
6歲男孩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位6歲男童,因間斷發作的多關節腫痛半年,於是就診於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查體時發現雙髋關節因疼痛活動受限,右膝關節腫大畸形、活動受限,肝脾淋巴結不腫大。B超發現雙髋關節和右膝關節積液伴滑膜增厚;胸大片未見異常;結核菌素試驗陰性;血常規白細胞升高,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增高,抗核抗體陽性,血培養陰性,在排除其他引起關節腫痛相關疾病後臨床診斷為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IA)。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即俗稱的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為我們醫院以骨科為診治特長,此病在我院並不少見。”張琳對記者說,家長因孩子關節疼痛多首診於小兒骨科,在排除骨相應疾患後轉入兒科診治。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以2~4歲和8~10歲發病最為多見,此病是兒童期常見的慢性病和導致兒童失明的原因之一。
張琳介紹,幼年特發性關節炎主要有以下症狀表現:
全身型:以幼兒多見,主要症狀為發熱,可持續數周或數月,能自行緩解但易復發,多伴一過性多形性皮疹,常隨體溫升降而時隱時現。關節症狀較輕,部分病例後期出現多發性大關節炎症狀。
多關節炎型:多見於學齡期兒童,受累關節為5個或5個以上,特征是進行性多發性關節炎,隨後伴關節破壞。關節炎可由一側發展到對側,由小關節發展到大關節,先呈游走性,然後固定對稱。發作時腫痛與活動受限,反復發作者關節發生畸形強直,全身症狀較輕。
少關節型:發病年齡常常小於6歲,女孩多見。常累及大關節(如膝關節和踝關節),非對稱性。有時僅為一個關節受累(單關節型)。一些患者關節受累的數目在患病6個月後增加到5個或5個以上,這種類型叫做擴展性少關節炎。少數患兒伴虹膜睫狀體炎。
銀屑病性關節炎:是關節炎伴發於銀屑病,銀屑病是一種皮膚疾病,皮膚的改變主要局限在肘關節和膝關節,表現為片狀鱗屑,皮膚改變可能出現在關節炎之前或之後,這種情況在臨床表現和預後方面都是復雜的。
別把關節炎誤當生長痛
“一些家長誤把孩子的關節痛當生長痛,因此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家長應當注意鑒別關節炎與生長痛。”張琳介紹,生長痛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關節痛,由於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高峰期,身高增長速度快,下肢骨骼增長超過了肌肉增長速度,常常因腿部肌肉、肌腱牽拉出現輕微疼痛感,個別小兒則痛得夜不能寐。這種疼痛主要發生在雙下肢及膝踝關節間,多易在晚間發作。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身高增長速度減慢,疼痛會逐漸減輕和消失。父母平時要注意控制孩子的活動量,減少疲勞和緊張,保證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保持良好的情緒;當下肢出現暫時性疼痛時,只要用手輕輕按摩局部,讓孩子看看書,或給他們講講故事,讓他們做些輕微的活動,稍稍活動肢體,借以分散注意力,就能有效緩解孩子的生長痛。生長痛化驗檢查無明顯異常。而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是因自身免疫紊亂導致的一種全身性疾病,主要引起關節炎,可有全身症狀如發熱、皮疹、心肌炎、心包炎、虹膜睫狀體炎等。關節疼痛以早晨最重,又稱“晨僵”現象,經過活動之後,疼痛會有所減輕,如果不及時治療,關節症狀會逐漸加重,最終可導致關節畸形,但臨床上症狀多不典型,診斷主要靠影像、B超以及實驗室檢查,出現特征性改變,如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升高、類風濕因子陽性、自身抗體陽性,以及關節X線片可見關節積液、滑膜增厚,嚴重時可出現關節間隙變窄。
“應當提醒家長的是,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人患者就是從幼年特發性關節炎起病的,因此兒童患者一定要注意盡早治療。”張琳表示,本病病程差異很大,大多數患兒關節症狀緩解與復發相交替,時輕時重,有時病情平息多年仍可復發。病情嚴重的出現關節畸形,部分患兒會損害眼睛導致失明。
家長應輔助孩子做好預防
張琳提醒家長,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輔助孩子做好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預防,避免孩子受到疾病的侵犯。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加強體育鍛煉。由於此病與感染關系較大,故平時要注意衛生、多運動,增強體質,減少呼吸道和腸道的感染。
注意走路和勞動的姿勢,不要扭著身體走路和干活。避免長時間下蹲,因為下蹲時膝關節的負重是自身體重的3~6倍,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用力過大。
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食物,如牛奶、奶制品、大豆、雞蛋、魚蝦、海帶、黑木耳、豬蹄、羊腿、牛蹄筋等,這些既能補充蛋白質、鈣質,又能生長軟骨及關節的潤滑液,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減輕關節炎的症狀。
精神壓力過大可導致免疫功能紊亂,因此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好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學習、生活方面的壓力。讓孩子養成樂觀開朗的性格,保持正常體重,適時補鈣,防止過度疲勞,積極鍛煉身體會對孩子的健康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