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世紀80年代人工關節出現以來,骨關節炎(OA) 的治療策略一直沒有大的變革。針對早期或中期OA 患者,目前還缺乏有效干預病程進展的治療手段。近10年來,關於OA 的發病原因、病理機制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有望從根本上改變OA 治療的策略。而臨床現有的治療手段也在不斷革新改進,諸如單髁置換手術、氨甲環酸控制圍手術期出血的應用等等,這些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因此,OA 的全程有效治療還有待於深入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探索。
骨關節炎( osteoarthritis,OA) 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人群患病率高,對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影響顯著,對社會經濟和衛生健康資源的帶來了沉重負擔。在2010 年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中統計,膝或髋關節OA 的患病者占全球人群的比例約為4.85%,是導致病殘的第11高位病種。隨著老年化社會的來臨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的超重肥胖者增多,OA的患病率預期將會逐年升高,至2020 年將可能成為導致病殘的第4 高位病種。
OA 的臨床診斷主要依賴疼痛症狀、X 線片以及關節鏡或MRI 檢查來明確,多數OA 患者可以通過X 線片得到診斷。OA 的X 線表現通常采用Kellgren-Lawrence 評分進行分級: 0 級為無異常改變,1 級為輕度骨質增生和關節間隙可疑狹窄,2 級為明確骨質增生和關節間隙輕度狹窄,3 級為中度多處骨質增生、關節間隙狹窄和軟骨下骨部分硬化,4 級為顯著骨質增生、關節間隙明顯狹窄、嚴重的軟骨下骨硬化和骨端畸形。0 ~ 2 級的早期OA,一般采用功能鍛煉、減重、制動、服用非甾體類和氨基葡萄糖類藥物、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等保守治療手段,而對於3 ~ 4 級的中晚期OA 患者,如果症狀明顯,還是更加傾向於以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
自從20世紀80年代人工關節廣泛應用於臨床以來,30多年來OA 的治療策略一直沒有大的變革。當前,人工關節置換仍然是唯一能夠真正阻斷病程進展、達到臨床治愈效果的措施。但由於人工材料磨損和手術風險並發症的客觀存在,這種治療方式還遠非盡善盡美,原則上還只能用於治療症狀嚴重的晚期OA 患者。對於早期或中期OA 患者,仍然還缺乏有效干預病程進展的治療手段。因此早、中期OA 的有效治療還有待於深入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探索。
近10年來,關於OA發病原因、病理機制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既往認為OA屬於非炎症的退行性改變,其發病與軟骨細胞的老化退變有關。但從上世紀90 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炎症機制在OA 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通過多種炎症細胞因子與信號通路相互調控,從而使細胞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失衡而改變了細胞的成分、結構和功能,導致了OA 的發生、發展,現如今OA已被確認為是一種炎性疾病。
炎症機制的發現,加深了對OA 疾病的認識,開辟了新的治療領域,促成了一批新藥物的研發。常用的激素類和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一般作用於炎症反應的終末階段,除此以外金屬蛋白酶( metalloproteinase,MMPs) 拮抗藥物也被用於抑制炎症、減少軟骨等組織破壞,在動物實驗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尚未臨床應用。研究發現,在OA 炎症反應的發展過程中還涉及到隱熱蛋白( NACHT,LRRand PYD domainscontaining protein 3,NALP3) 炎症小體的激活,釋放白介素1β前體轉化酶,生成白介素1β炎症因子,加重炎症反應。由於秋水仙鹼能夠阻斷NALP3炎症小體的激活,因此已被用於治療OA 的臨床試驗。除了秋水仙鹼以外,能夠干預NALP3 炎症小體- 白介素1β過程的腫瘤壞死因子α抑制劑、白介素1 抑制劑、白介素6受體抗體和干擾素α等都有望成為治療OA 的潛在藥物。
OA 炎症的誘發因素較多,關節面壓力異常、創傷、關節腔內結晶等都可能導致OA 炎症的發生。研究發現,在接受全膝關節置換的OA 患者的關節腔內組織樣本中,鹼性磷酸鈣晶體的檢出率為100%。鹼性磷酸鈣晶體被認為可以通過脾酪氨酸激酶( 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 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 通路激活炎症小體和IL-1α。因此能夠抑制Syk 通路或阻斷組織鹼性磷酸酶激活減少晶體形成的藥物,可能會對OA 的治療有益。實驗研究也發現,磷酸枸橼酸鹽在豚鼠模型中能夠改善OA 病程的進展。
除了基礎領域的進展以外,臨床上越來越關注早期OA 的治療。盡管自體軟骨細胞移植(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CI) 技術在運動導致的部分軟骨損傷中具有一定療效,但還無法用於軟骨廣泛磨損的OA 患者。相對而言,富血小板血漿( platelet rich plasma,PRP) 治療和干細胞治療這兩種方法更加有望應用於早期OA 的治療。
PRP 富含多種生長因子,臨床研究表明其能夠有效緩解疼痛; 但對病程是否具有干預作用還有待證實。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具有再生、免疫調節、抗炎作用,關節腔注射安全性較高。但目前研究的隨訪時間普遍較短,長期效果還有待觀察。除了新的治療方法以外,對於目前臨床已有治療措施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透明質酸關節腔注射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有研究表明透明質酸能夠緩解膝關節OA 患者的疼痛並改善症狀; 但多項權威指南對透明質酸的效果仍然持懷疑態度。例如最新的國際骨關節炎研究會(osteoarthritis research society international,OARSI) 的指南就認為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的效果與安慰劑無明顯差異,美國骨科醫師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 指南中對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既不支持也不反對。2012 年的美國風據來衡量透明質酸的利弊。此外還有作者推薦透明質酸聯合關節鏡清理來改善關節腔內環境,療效還有待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即使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已經臨床應用了近40年,但仍然不斷湧現改進和革新,例如單髁置換術、圍手術期使用氨甲環酸以及新手術入路的應用等,這些做法都需要進行大量的臨床研究來驗證其效果。因此在OA 的治療上,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均十分重要,而臨床醫師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以外,也應當關注基礎研究的最新進展,只有基礎和臨床二者之間增進溝通交流,方能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