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關節炎 >> 關於關節炎 >> 脊柱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脊柱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脊柱關節炎是目前困擾著很多人的一種疾病,很多脊柱關節炎的患者都希望獲得治療脊柱關節炎的辦法,其實治療脊柱關節炎我們可以采用藥物等方式,不過在治療脊柱關節炎前,我們必須先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患上了脊柱關節炎,其實我們只有認識了脊柱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才能更好的了解脊柱關節炎這種疾病。

脊柱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脊柱關節炎中強直性脊柱炎和銀屑病關節炎脊柱病型以中軸受累為主。廣義的中軸范圍應該是指從骨盆到頸椎,其中包括髋關節;狹義的中軸受累主要指累及到頸、胸、腰椎和骶髂關節。中軸脊柱炎包括骨關節、韌帶肌腱和附著點炎等。

  中軸受累包括早期和晚期,早期主要表現為炎性腰背痛,但放射線上還未表現出骶髂關節炎的表現,這部分患者通常在臨床上容易被漏診或誤診。晚期的臨床表現非常明顯,包括骶髂關節炎、脊柱部分或全程受累、病人體型體態變化、活動受限、影像學變化,容易被臨床確診,但即使被臨床正確地診斷,其治療往往也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期,或者患者已經出現了功能受限或殘疾。因此要重視強直性脊柱炎早期中軸受累的診斷和治療,從而盡早控制病情。

  (1)交替性臀部疼痛

  這是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最常見的早期症狀。表現為一側臀部或髋部疼痛,較為明顯,重者可導致髋部活動受限,不敢行走,經過治療一段時間後可好轉,但可反復發作,並可出現雙側交替發作。因為骶髂關節位於臀的深部,這些症狀正是骶髂關節或髋關節炎症所導致。盡管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和機械性腰痛患者都有可能出現臀部疼痛,但是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更特異性的是表現為先是一側臀部疼痛起病,逐漸交替性臀部疼痛。

  (2)炎性腰背痛

  脊柱關節炎患者的腰背痛常常隱匿性起病,起始部位位於腰臀部區域,漸向背部發展,常在後半夜較為明顯,並伴有明顯僵硬感,可導致夜間翻身困難,且在清晨起床時腰背部明顯僵硬,需活動後方改善。這種晨僵的持續時間與患者的病情輕重有關,輕者數分鐘可緩解,重者不僅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甚至全天。這種炎性腰背痛是脊柱椎小關節炎症、附著點炎的外在表現。炎性腰背痛是強直性脊柱炎最具有標志性的特點之一,作為篩選和鑒別那些慢性腰背痛的患者是否是中軸受累的脊柱關節炎的有力工具。下列5個參數能更好地解釋炎性腰背痛,包括:①活動後症狀改善;②夜間痛;③隱匿性起病;④40歲以前發病;⑤休息後症狀無改善。如果患者慢性腰背痛>3個月,並且符合上面5條中的至少4條,即考慮為炎性腰背痛。

  (3)前胸壁疼痛

  脊柱關節炎患者常常出現前胸壁周圍疼痛,重者可有胸鎖關節腫脹,這是由於胸骨柄關節、胸鎖關節和肋胸關節炎所致,炎症逐漸發展,可導致患者的胸廓活動度下降,因此,大多數強直性脊柱炎的分類診斷標准都包含有擴胸度受限。

  (4)脊柱強直

  強直性脊柱炎和銀屑病關節炎脊柱病型的疾病晚期都會出現脊柱強直。主要是由於椎體韌帶、椎骨肋骨和胸肋關節的骨化所致,常常導致脊柱的活動度受損,並增加了骨折的風險。強直性脊柱炎的晚期,可見廣泛的椎旁軟組織鈣化,韌帶條狀或帶狀骨化,椎體骨侵蝕常導致跨越於椎間盤邊緣的骨質增生,稱之為韌帶骨贅,是椎間盤纖維環本身骨化的表現,廣泛的韌帶骨贅形成後,則呈現典型的“竹節狀脊柱”。銀屑病關節炎脊柱病型則常表現為不對稱的韌帶骨贅形成,椎旁骨化,其特點是相鄰的椎體的中部之間韌帶骨化形成骨橋,並呈不對稱分布。

  外周關節受累

  脊柱關節炎侵犯中軸(脊柱)關節以外,外周關節受累也是常見的表現。通常意義下的外周關節,包括除脊柱(中軸關節)以外的所有關節,對於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肩、髋關節究竟是隸屬於外周還是中軸關節,目前仍存在諸多爭議。很多脊柱關節炎患者病程中先出現外周關節腫痛,經過數年後才出現腰背痛症狀,這些患者極易被誤診為其他類型的關節炎而不能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從而延誤患者治療,甚至造成患者的殘疾。脊柱關節炎外周關節發病率的高低與患者年齡有關,呈現發病年齡越小,外周關節受累越明顯,致殘性越高的特點。

  強直性脊柱炎外周關節受累主要特點為:下肢關節(膝、踝關節)多於上肢關節、單/寡關節受累多於多關節受累、不對稱多於對稱。與類風濕關節炎不同的是,除髋關節以外,膝和其他關節的關節炎或關節痛症狀多為間歇性的,臨床症狀較輕,X線檢查主要以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為主,很少能發現骨質破壞的影像學證據,在關節鏡下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滑膜增生及炎性滲出,很少或罕見出現受累關節骨質侵蝕、破壞及關節殘毀的嚴重後果。

  銀屑病關節炎則可以累及手遠端指間關節,此點與類風濕關節炎常累及手近端指間關節不同,其關節受累有時較重,可以出現類似類風濕關節炎樣的骨質侵蝕、破壞,此點又與其他類型的脊柱關節炎不同。

  附著點炎

  附著點炎是脊柱關節炎的特征性病變,其他疾病較少出現。在脊柱,附著點炎可見於滑囊和韌帶的附著處,也見於椎間盤、肋椎關節和肋橫突關節,脊柱關節的疼痛、僵硬和活動度受限多源自附著點炎。附著點炎也累及很多中軸外部位,表現為相應部位的局部腫痛,常見部位有:足跟部(包括跟底或跟腱部位)、膝關節周邊的局部腫痛、坐骨結節、髂前上嵴、恥骨聯合以及肋骨軟骨連接處。

  皮膚、粘膜受累

  作為一種慢性系統性炎性疾病,脊柱關節炎常常伴隨著皮膚、粘膜等髒器受累表現。

  (1)銀屑病:銀屑病皮疹多先於銀屑病關節炎出現,亦有少數患者先出現關節炎,而後出現皮疹。皮膚銀屑病變好發於頭皮及四肢伸側,尤其肘、膝部位,呈散發或泛發分布,要特別注意隱藏部位的皮損,如:頭發、會陰、臀部、臍等;皮疹表現為丘疹或斑塊,圓形或不規則形,表面有豐富的銀白色鱗屑,去除鱗屑後為發亮的薄膜,去除薄膜可見點狀出血,該特征對於銀屑病具有診斷意義。存在銀屑病是與其他炎性關節炎的重要區別,皮膚病變嚴重性和關節炎嚴重程度無直接關系,僅35%兩者相關。

  (2)指甲病變:約80%的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存在指(趾)甲病變,而無關節炎的銀屑病患者指(趾)甲病變發生率僅為20%,因此指(趾)甲病變是銀屑病關節炎的特征。常見表現為頂針樣凹陷,炎症遠端指間關節的指甲有多發性凹陷是銀屑病關節炎的特征性變化。其他有甲板增厚、渾濁,色澤發烏或有白甲,表面高低不平,有橫溝及縱嵴,常有甲下角質增生,重者可有甲剝離,有時形成匙型甲。

  (3)溢膿性皮膚角化病:溢膿性皮膚角化病是病變皮膚的過度角化。指皮膚病變開始表現為在紅斑基礎上的囊泡,進而發展為斑疹、丘疹及結節,通常無觸痛,相互可以融合成簇,破潰後皮膚角化形成一層很厚的痂。主要分布於足底,也可發生於手掌、陰囊等部位。病變皮疹外觀常常難以與銀屑病皮疹相鑒別,此外,患者常常出現指、趾甲板病變,如指甲增厚、混濁,營養不良、甲下過度角化,甚至指甲脫落。

  (4)結節性紅斑:結節性紅斑是一種易發於小腿伸側的急性發病的紅色或紫紅色疼痛性炎性結節,皮損突然發生,一般雙側對稱,自蠶豆至核桃大不等,數目達10個或更多,自覺疼痛或壓痛,中等硬度。3~4周後結節逐漸消退,留暫時色素沉著。該皮損也可見於大腿、上臂伸側等處.

  (5)結膜炎:結膜炎是反應性關節炎最常見的眼部並發症,在其它類型的脊柱關節炎中並不多見。患者通常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受累,眼睛的充血、流淚,出現黏液膿性分泌物伴有結膜表面的乳頭狀突起,這一點很容易與其它類型的感染性結膜炎或“紅眼病”相混淆,症狀多在2-7天消退。

  (6)漩渦狀龜頭炎:通常是指龜頭、尿道口附近出現的無痛性淺表潮濕的潰瘍,表面多潮濕,開始為小的水疱,周圍充血症狀不明顯,偶爾淺表潰瘍可融合成匐行性斑狀,覆蓋整個龜頭,明顯發紅而觸痛不明顯,有時包皮內側、陰莖及陰囊均可受累。多見於反應性關節炎患者。

  (7)口腔潰瘍:主要出現在頰粘膜和舌體的淺表性潰瘍,初期為小水疱,分部在上颚、牙龈、舌體和面頰部,病程多呈現一過性,通常沒有疼痛等不適症狀,容易被忽略。在反應性關節炎以及合並腸道病變的脊柱關節炎患者更加多見。

  (8)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伴發的關節炎稱為炎性腸病性關節炎。而大約有6%以上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合並有肉眼或顯微鏡下可見的腸道粘膜炎症。炎症部位主要分布在回腸,偶爾也會有鏡下結腸炎的報道。

  雖然脊柱關節炎給患者帶來的身體傷害是非常大的,不過我們也不用太過於擔憂,畢竟我們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用來治療脊柱關節炎的,上文詳細分析了脊柱關節炎的臨床表現,相信大家應該掌握了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