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百科知識 >> 骨病誤區 >> 走出“肩周炎”誤區,肩周炎中醫療法

走出“肩周炎”誤區,肩周炎中醫療法

  事實上肩袖損傷才是肩關節疾病發病率最高的,其次是肩峰撞擊征和肩關節不穩,而所謂的“肩周炎”其實是一種粘連性關節囊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而且隨著現在對肩部疾病認識的深入,“肩周炎”的概念已經被摒棄。但目前老百姓對肩關節疾病的認識尚存在很大偏差。

  那到底肩部的疼痛是由哪些疾病造成的呢?經統計,肩關節疾病發病率最高的是肩袖損傷,占肩關節疾病的30%-40%。肩袖損傷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肩關節退行性病變,其發生與年齡成正相關,肩袖撕裂的症狀與肩峰下撞擊綜合征類似,但同時還伴有肩外展無力。典型症狀是頸肩部夜間疼痛,上舉手臂痛;有時不敢患側睡,甚至被痛醒;肩關節可在外展、上舉或後伸時無力,有時連個人衛生也存在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而肩峰撞擊征是肩峰和肩峰下滑囊組織在肩關節外展、上舉過程中與肩袖組織發生撞擊和擠壓,造成肩關節疼痛和上舉功能障礙。一般而言,年紀較大者和投擲運動員,發生撞擊及肩袖病變的較多。由於反復的投擲動作可能會影響肩袖附著點,而此附著點先天就是血供較少,因此很容易發生斷裂。若耽誤治療,病人可能會出現肌肉嚴重萎縮,且夜不能寐;如任其發展,後期則可能導致肩關節重要肌腱斷裂,嚴重影響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肩關節疾病中發病率第三的是肩關節不穩。由於外傷或關節結構退變,以及肩關節本身活動度大,穩定性相對較差,肩關節易發生脫位或半脫位。患肩會產生疼痛,活動障礙,功能受限,有的會發生習慣性肩關節脫位。不及時治療,會發生骨頭缺損,關節表面破壞,給後期治療帶來困難,有的甚至會變得非常棘手。前三者疾病的發病率總和幾乎占了肩關節疾病的70%甚至更多,除此之外,肩關節疾病還存在許多,如肩鎖關節炎、肱二頭肌腱炎和鈣化性崗上肌肌腱炎等。這樣所謂的“肩周炎”也就是“粘連性關節囊炎”在肩關節疾病中所占的比例要更少。

  可見,當認為肩膀痛就是“肩周炎”時,我們可能不知不覺地走入了肩關節疾病的認識誤區。肩關節疾病是復雜多樣的,想當然可能會贻誤最佳治療時機。

  肩周炎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廣泛的炎症反應。本病是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左側較右側多見,雙側同時發病者少見。早期表現,僅以疼痛為主,或僅有輕微隱痛或肩關節不適和束縛感;繼則疼痛逐漸加重,夜間尤甚,常影響睡眠,肩關節活動也逐漸完全受限;最後形成“凍結狀態”。本病在中醫學屬“痺證”范圍,又稱為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症、凍結肩等。

  中醫對肩周炎是如何認識的?

  中醫認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營衛失調,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陽氣不布,脈絡不通故發本病。

  (1)正氣內虧:“七七腎氣衰”,人到50歲左右,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或勞逸過度,或病後體弱,致氣血不足,筋脈得不到充分滋養,日久筋脈拘急,營衛失調。《中藏經*五痺》曰:“腎氣內消……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宋·王懷隱《太平聖惠方》曰:“夫勞倦之人,表裡多虛,血氣衰弱,腠理疏洩,風邪易侵……隨其所惑,而眾痺生焉”。現代醫學家劉渡舟在《金匮要略诠解·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中曰:“凡尊榮之人,則養尊處優,好逸惡勞,多食肥甘,而肌肉豐盛,不事勞動則筋骨脆弱,以致肝腎虛弱……陽氣虛,血行不暢,重因疲勞則汗出,體氣愈疲**此時加被微風,遂得而干之,則風與血相搏,陽氣痺阻,血行不暢。”

  (2)邪氣外侵:居住潮濕,中風冒雨,睡臥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內侵,寒濕留滯於筋脈,血受寒則凝,脈絡拘急則痛;寒濕之邪侵淫於筋肉關節,以致關節屈伸不利,如金元·張子和《儒門事親》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陰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潮濕、痺從外入。”又如明·朱FDAE《普濟方》曰:“此病蓋因久坐濕地,及曾經冷處睡臥而得。”

  肩周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1)肩部疼痛:起初時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後疼痛逐漸加劇或頓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後,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多數患者常訴說後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側側臥,此種情況因血虛而致者更為明顯;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2)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由於長期廢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於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後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4)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尤以肱二頭肌腱長頭腱溝為甚,少數呈肩周軟組織廣泛性壓痛,無壓痛點者少見。

  (5)肌肉痙攣與萎縮: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後彎不利等典型症狀,此時疼痛症狀反而減輕。

  (6)X線及化驗室檢查:常規攝片,大多正常,後期部分患者可見骨質疏松,但無骨質破壞,可在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實驗室檢查多正常。

  肩周炎的診斷標准有以下幾點:

  (1)40~50歲以上中老年,常有風濕寒邪侵襲史或外傷史。

  (2)肩部疼痛及活動痛,夜間加重,可放射到手,但無感覺異常。

  (3)肩關節活動尤以上舉、外展、內、外旋受限。

  (4)肩周壓痛,特別是肱二頭肌長頭腱溝。

  (5)肩周肌肉痙攣或肌萎縮。

  (6)X線及化驗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

  中醫對肩周炎如何辨證論治?

  中醫臨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為以下四型:

  (1)風寒侵襲

  主證:肩部疼痛較輕,病程較短,疼痛局限於肩部,多為鈍疼或隱痛,或有麻木感,不影響上肢活動,局部發涼,得暖或撫摩則痛減,舌苔白,脈浮或緊,多為肩周炎早期。

  主證分析:體虛之人,肌膚衛陽不固,復因汗出當風,風寒趁虛襲於肌膚經絡,痺阻於肩部,使肩部氣血運行不利,不通則痛,故見肩部疼痛,局部發涼,因病程短,風寒僅襲肌表,故其痛較輕。苔白脈浮或緊均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則: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藥:蠲痺湯加減。

  羌活10g,獨活10g,桂枝10g,秦艽10g,海風籐15g,桑枝10g,當歸10g,川芎10g,木香10g,乳香10g,甘草6g。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桂枝、秦艽、海風籐、桑枝等祛風散寒,化濕通絡;配以當歸、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氣,並能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寒勝者加制川烏、細辛;風勝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風。

  (2)寒濕凝滯

  主證:肩部及周圍筋肉疼痛劇烈或向遠端放射,晝輕夜甚,病程較長,因痛而不能舉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減。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

  主證分析:年老肝腎虧虛,正氣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當,外界寒濕之邪侵及,滯留局部,日久寒濕內結,致使局部經脈閉阻,故見局部疼痛,麻木;寒凝邪實,故疼痛劇烈,畏寒;濕性重著,故有沉重感,得溫則痛稍減。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均為寒濕之征。

  治則:散寒除濕,化瘀通絡。

  方藥:烏頭湯加減。

  麻黃10g,制川烏12g(先煎),白芍15g,黃芪30g,全蟲12g,羌活12g,細辛6g,甘草6g。

  方解:方中的制川烏、羌活、細辛、全蟲溫經散寒,除濕通絡止痛;用麻黃散外寒表濕;芍藥、甘草緩急舒筋;黃芪益氣固表,並以此緩和麻黃、烏頭之性,以防傷正氣。諸藥配伍,使寒濕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傷正,以達溫經散寒,祛濕止痛之功。

  (3)瘀血阻絡

  主證:外傷後或久病肩痛,痛有定處,局部疼痛劇烈,呈針刺樣,拒按,肩活動受限。或局部腫脹,皮色紫暗,舌質紫暗,脈弦澀。

  主證分析:外傷內挫,局部經絡損傷,氣血逆亂;或久痛入絡,血脈瘀阻,故見局部疼痛劇烈,呈針刺樣且有定處,拒按,或腫脹。皮色紫暗,舌質紫暗,脈弦澀均為血瘀之征。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藥:活絡效靈丹與桃紅四物湯合並加減。

  當歸15g,丹參15g,生乳沒各15g,桃仁10g,紅花10g,熟地10g,川芎10g,桂枝10g,白芍10g,雞血籐15g,桑枝20g。

  方解:方中用當歸、丹參、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當歸以養血;白芍緩急止痛,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止痛;用桂枝、桑枝、雞血籐祛風通絡。諸藥共奏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之效。

  (4)氣血虧虛

走出“肩周炎”誤區,肩周炎中醫療法

  主證:肩部酸痛麻木,肢體軟弱無力,肌膚不澤,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攣縮,肩峰突起,舌質淡,脈細弱無力。

  主證分析:久病體弱,氣血虧虛,外邪乘虛侵襲,閉阻經絡,肩部筋脈失於榮養,故見肩酸痛麻木,肢軟乏力,肌膚不澤,肌肉萎縮,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弱無力均為氣血虧虛之征。

  治則:益氣養血,祛風通絡。

  方藥:秦桂四物湯,或用本方加味治之。

  秦艽12g,桂枝12g,當歸12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12g,黃芪15g。寒甚加羌活、獨活、附子;濕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縮不利加木瓜、雞血籐、忍冬籐;痛甚加全蟲。

  方解:本方以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養血柔筋,以秦艽祛風散寒,以桂枝、黃芪益氣溫經,通絡散寒,共奏益氣養血,疏經散寒之效。

  針灸治療肩周炎有哪些方法?

  (1)毫針療法

  療法①

  a.取穴:寒勝型主穴取俞、肩三針穴、阿是穴、曲池、配穴取肝俞、膈俞。濕勝型主穴取阿是穴、臂、曲池;配穴取脾俞、腎俞、三陰交、足三裡、氣海。風熱型主穴取臂、曲池、合谷;配穴取大椎、商陽、肝俞、膈俞。

  b.手法:寒勝型與濕勝型用平補平瀉法,或針後灸之,或拔罐;風熱型用瀉法。

  療法②

  a.取穴:肩貞(深刺),肩井穴。

  b.手法:令病人垂臂曲肘,用28號4寸毫針刺入肩貞約2寸,使針尖稍向外斜;使局部有較強的酸麻脹感並向前臂及手指放射。再用同號針自肩刺入,向下經肌肉層刺到臂穴;以肩關節有較強的酸麻脹感為度。肩井穴刺5~8分即可。留針後用艾條溫灸10~15分鐘,每日1次。

  療法③

  a.取穴:條口透承山穴。

  b.手法:患者站立位,患左取右,患右取左,用瀉法,針感向上傳導,得氣後,囑病人將患肢用力向上舉,活動肩關節,不留針。

  療法④

  a.取穴:主穴取肩陵穴,配穴取中渚、大椎、肩中。

  b.手法:以捻轉手法為主,並輔以提插。據病情施虛補實瀉或平補平瀉手法。主穴為缪刺法。每日1次,7次為1療程。

  療法⑤

  a.取穴:中平穴(足三裡下1寸,上巨虛上2寸處,偏於腓側)。

  b.手法:用28號2.5~4寸毫針,直刺,大幅度用力提插捻轉,以瀉法為主,針感為閃電式遠距離傳導。早期者,針後疼痛消失可不留針。後期肩關節粘連較重者留針30分鐘,5~10分鐘行針1次,隔日1次,7次為1療程,患單側針健側中平穴,雙側針兩側。

  (2)頭皮針療法

  ①取穴:取頂颞前斜錢(前頂穴至懸厘穴的連線中1/3節段)。

  ②手法:進針約1寸(單肩者針對側,雙肩者針雙側),痛在前針尖方向向陰面,在後向陽面,用抽氣法運針,以痛消失或減輕為得氣,留針1小時以上,每10~30分鐘運針1次,同時活動患肩。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3)小寬針療法

  ①取穴:主穴取肩井、天宗等;配穴取肩前(在肩前面,取肩峰與腋縫前端連線的正中點及抬肩三角肌的正中間)。

  ②手法:用小寬針快速進針,不留針,不捻轉,刺後拔火罐,再行局部按摩。每10天針1次,3次為1療程。

  (4)芒針療法

  ①取穴:肩背、風池、秉風、肩外俞。

  ②手法:以風池為主穴,針尖向對側目眶下,深刺15寸左右,使針感下行,肩背穴針尖向後下方斜刺2.0~3.0寸,刺在斜方肌中,注意針尖角度,避免刺傷肺髒;肩外俞透秉風,使局部有酸麻脹感為度,施平補平瀉手法。

  (5)刺血療法

  ①取穴:主穴取尺澤、曲池、曲澤(任選一穴);配穴取肩貞、肩前、肩後局部。

  ②手法:取穴位及周圍有瘀血現象的靜脈血管,以三稜針刺出血10~20ml,血止後拔罐5分鐘。每15~20天1次。

  (6)灸治療法

  ①溫灸器灸

  a.取穴:肩貞、肩井。

  b.方法:將艾絨與中藥粉(據病情選用)裝在溫灸器同點燃,固定在肩部壓痛點及穴位上施灸,可墊紗布數層,避免溫灸器過熱燙傷皮膚。每次灸30分鐘,隔日1次,每次選3~4穴,10次為1療程。

  ②溫針灸

  a.取穴:主穴取肩三針(肩前、肩後)、天宗、肩中俞、新設;配穴取臂、肩外俞、肩井、曲池、阿是穴。

  b.方法:均取患側穴,以主穴為主,每次4~6穴,針刺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法,留針不動,將艾段套在針柄上,艾段長50px,直徑1~50px,下端點燃,每1段為1壯,每穴灸2~3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7)新針療法

  ①穴位注射

  a.取穴:在疼痛處找陽性反應點。

  b.藥物及方法:選當歸注射液,先肩部消毒,用5號針頭抽取藥液注射於局部壓痛點,每次每穴注射0.5~1.0ml。每周1次。

  ②電針

  a.取穴:兩側第五頸椎夾脊穴。

  b.方法:穴位常規消毒後,術者左手拇、食指挾持一側穴位,使其皮膚稍稍提起。右手持28號3寸毫針,快速刺入穴位。進針後,針身與脊柱平行,緊貼皮膚,針尖向下沿皮刺。得氣後,持續運針,使針感放散至肩或背部。再用同樣方法刺另一側穴位。再將兩側針柄與G6805型電療機導線聯接,並調至連續波段,頻率為1000~1500次/分鐘,電流大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15~30分鐘,每日1次。

  推拿治療肩周炎有哪些方法?

  推拿法(1)

  ①取穴:肩井、秉風、天宗、肩貞、曲池、合谷等穴。

  ②操作手法:a.患者端坐,患肢放松下垂。醫者站於患側,用一手握住患者手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用FDA6法或一指彈推法施術,重點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上臂內側。在肩前部及三角肌部施以滾法時,另一手可配合患肢做被動外展和旋外活動。若施術時患者怕痛,肩臂肌肉緊張,則可取仰臥位,患肢微外展,並屈肘90*,醫者一手握其腕部,另一手施滾法於肩前部、上臂內側部及三角肌部。兩手協調配合,使肩關節做旋內和旋外活動。b.坐位,接上勢。醫者一手在患肩外側和腋後部用滾法,另一手可配合患肢被動的後伸旋內,並屈肘使手背沿著脊柱向上抬。要注意上抬的動作必須穩而緩和,幅度逐漸加大,切忌動作粗暴,以免引起劇烈疼痛,使患者不堪忍受。c.醫者站於患側後方,依次按揉肩井、秉風、天宗、肩貞、肩內陵各穴。夜間痛者,天宗穴可作重點按揉。d.醫者站在患側,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以肩關節為軸心作環轉搖動,幅度由小到大。接著再做患臂內收扳動:醫者站於患者背後,用腹部緊貼患者背部以穩住身體,然後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患肘向健側肩關節方向扳動。本法適用於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明顯者。e.肩關節後伸扳法:醫者站在患側前外方,一手握住患側腕部,另一手扶住健側背部用握腕之手將患臂由前向後扳動,盡可能使之後伸,幅度可逐漸增大。f.肩關節後伸旋內扳法:醫者站於患者健側後方,用一手扶住健側肩部,防止患者上身前傾,另一手握住患側腕部,從背後將患肢向健側牽拉。一放一緊,逐漸用力加大活動范圍。此法適用於肩關節內旋障礙明顯者。g.肩關節抖法:醫者站在患者前方,用雙手握住患肢手腕部。慢慢向上提起,並同時作牽拉抖動。提抖時要求患肢充分放松,提抖頻率要快,幅度逐漸增大。h.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復上下搓動,以放松肩關節。拿肩內陵、曲池、合谷。本法作為肩部推拿之結束手法。

  推拿法(2)

  ①體位:讓患者取坐位,施術者站立其對側,先將肩關節部位塗上滑石粉適量,方可施術。

  ②操作:推拿手法應以搖、拿、揉、壓等法為主,交替使用,一般施術20分鐘,具體手法如下。

  a.捏拿法:醫者以大拇指和食、中、無名指的指端著貼肩關節,以此向下作對稱性的捏拿,並以拇指揉壓曲池穴。反復施術3~5次。

  b.敲擊法:醫者手持半握姿勢,並以小魚際著力,沿肩及曲池穴之間的部位,快速敲擊,促使肢體震動,如此反復施術3~5次。

  c.掌握法:醫者以右手掌緊貼於肩關節皮膚上,用大小魚際著力,在大椎穴及肩關節處施行環形快速揉動,反復施術3~5次。

  d.搖抖去:醫者兩手握緊病人一手五指並盡力拉直患肢,然後自內向外;再由外向內交替搖圈,其范圍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如此施術3~5次。

  e.操作完畢,即刻給予500W紅外線治療儀局部照射20分鐘。

  肩周炎病人如何進行自我鍛煉?

  肩周炎患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療就是自我鍛煉,堅持正確而有效的鍛煉可防止和解除粘連,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循環,防止肌肉痙攣,增強和改善肌肉的功能,對於治療肩周炎有明顯的療效。下面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鍛煉方法:

  (1)爬牆練習:用力盡量向上爬牆。每天爭取多向上數一道磚縫,逐漸可鍛煉抬高患肢,直至正常。

  (2)劃圈法:劃圈動作應象太極拳一樣,緩慢、深長,不能用暴力亂掄上肢,以免造成肩袖斷裂。劃圈分為豎圈、橫圈兩法。豎圈為前後方向豎著劃圈,橫圈為上下左右方向劃圈,類似太極拳中的雲手動作。每次可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各劃15~20圈,也可根據自己的體質逐漸加量。每天練3~5次。

  (3)拉輪練習:在牆或樹上安一滑輪,並穿過一繩,兩端各系一小木棍,上下拉動鍛煉。

  (4)梳頭動作:雙手交替由前額、頭頂、枕後、耳後,向前、縱向繞頭一圈,類似梳頭動作,每次可15~20次,每天3~5次。

  (5)屈肘甩手:背部靠牆站立或仰臥於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部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6)展翅:站立,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秒鐘左右,然後回到原處,反復進行。

  (7)體後拉手: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後伸姿勢下,健側手拉住患側手或腕部,逐漸向健側和上方牽拉。

  (8)頭枕雙手: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於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後再盡量外展。

  (9)旋肩: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